CRISPR专利大战第2局:道娜能否战胜张锋扳回一局

来源:网易科学人 #专利# #天下#
1.9w
今年二月份,在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及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就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专利大战后,美国专利商标局审查与上诉委员会作出裁决,支持博德研究所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所拥有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专利权,也就是说加州大学败诉。



但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诉讼战火并未平息。正如业界所认为的那样,当地时间上周四,加州大学向美国联邦巡回法庭提出了上诉。?美亚博(Mayer Brown)律师事务所布莱恩·诺兰(Brian Nolan)指出,“加州大学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他们曾经输了官司,但并不是最终的结局。”

要知道,双方围绕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展开的专利大战已经花费了数千万美元的法律费用。高昂的费用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甚至被称为“世纪争夺战”,人们不禁要问,这真的值得吗?

有人估计,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价值数亿美元,如果说一切属实,那么这种花费一点都不为过。

CRISPR技术过往

据悉,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诞生于2012年,是CRISPR-Cas9的通常缩写。其中CRISPR全称为“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源于细菌及古菌中的一种后天免疫系统,可利用靶位点特异性的RNA指导Cas蛋白对靶位点序列进行修饰。也就是说,通过CRISPR系统,能够像编程一样对基因进行删除和插入等操作。一经发现,CRISPR就在业内引发了强烈反响,这种使用简便、成本低廉的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用作工具参与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也可以通过修复变异的DNA来治疗遗传疾病。其被《科学》杂志评为2015年最重要的“突破性发现”,并被科学家认为是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



该技术发现五年以来,关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有数百篇研究论文,也有不少创业公司通过该技术寻求治愈疑难杂症的方法,其中包括Editas Medicine,Intellia Therapeutics和CRISPR Therapeutics等企业。这些企业普遍认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不仅能够攻克疑难杂症的攻克,甚至还有可能为“定制婴儿”等基因强化打开可行性的大门。人类完全可以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和改造基因,实现更敏锐的心智和更强健的身体。

2012年夏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詹妮弗·杜德纳( Jennifer Doudna)以及其欧洲合作者伊曼纽·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第一次发表了关于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简要论述,论文表述她们在试管中实现了对DNA进行精确切割。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詹妮弗·杜德纳( Jennifer Doudna)

而在2013年1月,博德研究所研究院张峰发表论文,阐述了如何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细胞进行基因编辑。

专利争夺

随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实际应用上的巨大进展,加州大学与博德研究所就该技术出现了不小的争议。双方均坚称自己独立发现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为杜德纳发明了基础的基因编辑系统,而博德研究所则认为张峰才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实际应用的开拓者。

当然,双方并不是简单地打打嘴仗,还是将争夺专利权付诸了行动,加州大学抢先提交了专利申请文件,但事与愿违,美国专利商标局首先批准了博德研究所提交的相关专利。

这让加州大学气愤不已,其向专利审查和上诉委员会发起了干涉诉讼,认为博德研究所获得的专利与其正在申请的专利部分重合,存在冲突,要求取消张峰以及博德研究所的专利授权。

但今年2月15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做出裁定,认为张峰以及博德研究所申请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利申请中的CRISPR发明并不重复,因此张峰以及博德研究所的十余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专利权得以保留。

据悉,在此次诉讼中,加州大学的专利申请涵盖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但只是泛泛而论,并没有具体涵盖到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在动植物以及人类细胞等真核细胞上的应用。相比之下,博德研究所的专利却明确了可应用于真核细胞。博德研究所律师认为,能够应用在细菌或是漂浮基DNA中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并不一定能够适用于更为复杂的环境。

而专利审查和上诉委员会认为,张峰首次确认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应用于有核细胞,因此其发明并非对加州大学CRISPR发明的简单扩展,因此其裁决张峰以及博德研究所能够保留其专利。

加州大学当然不会就此罢休。裁决发布后,其在声明中表示尊重这一裁决,但同时仍然坚持杜德纳和夏彭提耶是首先发明了CRISPR基因编辑系统。



此次上诉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特别顾问爱德华·彭霍特(Edward Penhoet)表示,“通过上诉,我们最终希望能够明确杜德纳和夏彭提耶率先设计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能够应用于所有环境,其中也包括在动植物以及人类细胞中的应用。”而博德研究所则反驳称,“鉴于事实已经明确,我们认为上诉结果将不会改变。”

如果此次加州大学赢得上诉,那么巡回法院会将专利申请驳回专利商标局。但Knobbe Martens律师事务所专利律师布伦特·巴布科克(Brent Babcock)参照以往案件认为巡回法院倾向于采纳专利商标局的决定,“毕竟法院与委员会相差甚远。”

如果加州大学败诉,那么此次专利大战就此结束。如果加州大学未来获得广泛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专利,那就意味着相关企业需要同时向加州大学以及博德研究所支付专利使用费。但巴布科克认为,“出于实际商业价值以及经济利益的考虑,加州大学的泛型专利与博德研究所的真核细胞专利将会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和解,比如专利交叉许可。”

当然,加州大学和博德研究所之间关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大战并不仅仅在美国进行。双方还在世界各地争夺CRISPR的知识产权——最近在欧洲,加州大学获得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

永远的利益

双方之所以对专利争夺如此上心,说到底,还是因为基因编辑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治疗疑难杂症,开发新型转基因作物甚至于延长人类寿命。相关专利的获得意味着胜诉一方将能够获得数百万甚至于数亿美元的授权费用,因为任何想要使用CRISPR技术的公司都必须支付许可费用。虽然诸如CRISPR技术这样的生物技术研究都是由政府拨款资助,但研究机构往往会通过技术授权获取巨大的利润。博德研究所就表示,全世界科研人员可以利用CRISPR技术从事学术研究,但公司必须要付费使用。

生物技术专利有利可图,且利润巨大。关于专利许可费用上加州大学早就尝到了甜头。在上世纪7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发明了重组DNA技术,敲开了遗传修饰的大门。因此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相关专利,他们将其授权给初创企业Genentech,后者成长为一家成功的生物科技公司,而加州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共获得了2.5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用。

专利归属不仅直接影响到研究机构的收入,也对相关企业影响不小。在上次裁决之后,Editas Medicine、Intellia Therapeutics和CRISPR Therapeutics三家生物技术初创企业有喜有忧。

由于Editas Medicine拥有博德研究所的独家专利许可,因此其股价应声大涨了20%。Editas Medicine主要将CRISPR技术用于眼部罕见疾病的治疗,该手段有望于今年进入临床测试阶段。而现在看去年Editas Medicine为博德研究所专利诉讼赞助的1100万美元可谓物有所值。

相比之下,Intellia Therapeutics和CRISPR Therapeutics就没有这种心情了。其在加州大学CRISPR技术专利申请之前就下注购买了专利许可,结果裁决导致两家公司股价分别下降了15%以及10%。

各方在CRISPR技术专利诉讼的反应,可谓应了那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责编:
来源:网易科学人 #专利# #天下#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