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咨询
  • 品牌营销
  • 集微资讯
  • 知识产权
  • 集微职场
  • 集微投融资
  • 集微企业库
搜索
爱集微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爱集微APP扫码下载
集微logo
资讯集微报告舆情JiweiGPT企业洞察
2025第九届集微半导体大会集微视频
登录登录
bg_img
search_logo
大家都在搜

隐忧!中国新能源车崛起背后,国产汽车半导体仅有短暂窗口期

作者: 朱秩磊 2023-10-27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
来源:爱集微 #芯视野# #汽车半导体# #国产替代#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车#
14.8w

(文/朱秩磊)2008年,中国首次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十余年卧薪尝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并且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不过,过去竞争靠的是专项技术,今天的竞争更要依靠产业链。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蒸蒸日上背后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仅有5%左右,大部分依赖进口或是国外的芯片供给。2021年缺芯潮时,业内就已发现这个隐忧,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不断发展,核心技术的芯片的自主可控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汽车产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

具体来看,国内多家企业在公开场合披露的数据显示,控制计算、功率、通信、存储、模拟电源、驱动、传感和安全等十大类汽车芯片中,控制、计算类的SoC、GPU、FPGA等芯片,国产化率只有1%;通信、感知和安全类芯片,国内具备了一定研发能力,进入了研发生产的阶段,目前大约是3%~5%的国产化率;国产化率较高的是功率器件和存储器件,达到了10%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对汽车芯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预计2030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份额将达到全球的30%,达到290亿美元,每一年需要1000亿~1200亿颗芯片,每台车如果自动驾驶功能到达L3或者更高级别则需要3000颗以上芯片。

在低国产化率和高需求的背景下,国家层面陆续发布相关政策以推动车规级芯片技术研发,并加强芯片供应链建设,为汽车半导体的发展提供沃土。以上汽、长安、比亚迪等为代表的国内头部车企也提出需要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的建议,积极推动了国内车厂应用国产芯片势头。工信部制定了2025年实现汽车芯片国产化率达到20%的目标,上海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在2025年实现国产汽车芯片自主应用到达30%,芯片整车应用验证达到70%。

国产的芯片能不能在新的环境之下让国产的汽车应用起来,这是我们在新时期推动汽车产业转型的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对车企来说,在芯片国产化路径中的任务和路线是要给予本土半导体企业更多“上车”的机会。反过来,对于半导体企业而言,他们的车规级芯片,又有哪些“上车”途径?

一家国产汽车芯片市场负责人告诉集微网,首先,目前国内一些比较大型的整车厂有着非常积极的意愿去推动国产替代,其中一些车企可能还肩负着一定的国家任务,他们会带动下游的Tier1、Tier2厂商也愿意推动国产芯片应用。对于这些厂商,他们对于国产芯片的容忍度、接受试错的态度是国产芯片上车的第一个关键窗口。

第二,这两年全球汽车芯片缺货,国内芯片厂商遇到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窗口,但是这个窗口期很短暂,因为缺货总会结束的,到时候不管是国产芯片,还是国外品牌芯片,对于车企而言最终还是要看产品的性价比。大部分国内车企还是更愿意选择英飞凌、ST这些公司,因为它们的品牌、可靠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国产汽车芯片应尽可能在这个短暂的机遇窗口期,努力提升自身产品性能、可靠性,同时进行成本优化,才能有与欧美厂商一战之力。

第三,除了车企,国产芯片更多还是与Tier1等零部件厂商合作。其中,像大陆、博世等大型的国际企业不存在国产化率目标,而且是大客户,芯片企业对其支持力度足够大,几乎没有缺货影响,国产芯片很难打入其供应链。因而国内芯片更多的机会点在国内的Tier1企业,这类企业很难拿到供应商等同于对国际Tier1企业的支持,因而有更高的意愿进行国产替代。

此外,目前很多国内汽车品牌厂商更愿意拥抱国内Tier1供应链,对国产芯片是一个好消息;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更积极地转向国际Tier1供应链,比如安波福、科世达等等,国内OEM品牌会要求部分项目进行国产化。尽管这类项目相对较少,但是是目前国产芯片切入国际Tier1供应链的唯一窗口。

第四,目前很多国产汽车品牌都在加速出海,出海的车型和内销的车型对芯片国产化的要求不同。内销车型主要是中低端跑量,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在可靠性、安全性门槛比较低的应用中更愿意使用国产芯片;外销车型大多偏高端,以及在主打的中型车型中,对国产芯片的采用就相对保守,还是要看产品表现。这种情况下,已经在该OEM的其它中小项目中经过验证的芯片才会放心用在主力车型中。

至于如何加快国产芯片“上车”,另一位汽车产业链人士给出了一些建议。第一类是已经在国内某些车企的车型中实现量产应用的存储芯片,可以将之推广到更多的车企和车型中。不同的车企可能在设计、芯片标准规则上会有差异,芯片也只需要做一些差异化的标准验证等工作,让其适配性更广。

第二类是有了国产化方案,芯片推出了样片也通过了验证,只是还没有实现上车应用的量产。可以对这类芯片进行筛选,帮助完成可靠性验证、车规认证等,然后推广到零部件厂商或车企以实现应用。

第三类是一些技术挑战大、需要攻关的“卡脖子”芯片,需要整个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与制造、供应链、车企在内的上下游共同合作,提出需求,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实现国产化。

最后想说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以及加速海外扩张步伐,已引起美、欧的警惕,这个月欧盟就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新型电池电动汽车进口产品启动反补贴调查,若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潜在的外部风险到来前,尽快将供应链安全掌控在手中,才能从容应对。而国产化需要产业链中所有参与者全方位的协同,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加速推动国产芯片的大规模上车应用,只有通过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下游应用的有效结合,才有希望去与国际企业抗衡,才能真正打造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产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

责编: 张轶群
来源:爱集微 #芯视野# #汽车半导体# #国产替代#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车#
分享至: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相关推荐
  • 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出海“成绩单”:总量逼近350万辆,新能源车占比首破四成

  • 苹果的“下一个iPhone”在哪里?造车梦碎,AI迟缓

  • 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缺口达百万,产教融合应对“智变”需求

  • “单踏板模式”迎最严新规,2026年起正式实施

  • 乘联分会: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4.1万辆,特斯拉中国达7.12万辆

  • 自研碳化硅主驱芯片迎上车里程碑! 芯粤能+芯聚能闭环融合,开启新能源汽车“芯”动力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

提交内容
    没有更多评论
朱秩磊

微信:AileenZhu

邮箱:zhuzl@ijiwei.com

爱集微资深分析师,专注半导体产业,欢迎交流。邮箱zhuzl@ijiwei.com


4147文章总数
409w总浏览量
最近发布
  • 26亿耐心资本落沪,中科创星:做硬科技生态的躬身入局者与AI革命推手

    07-18 19:23

  • 新思科技:从芯片到系统,AI如何重构工程设计

    07-11 14:12

  • 徐红星:团结铸基、狼性开路,在变局中锻造中国半导体硬实力

    07-05 11:49

  • 2025集微半导体制造峰会共议产业链“从有到优”, 产业链突破奖致敬国产化先锋力量

    07-05 06:57

  • 产业观察:半导体并购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07-02 18:43

最新资讯
  • JDI计划将面板生产设备出售给惠科等

    12分钟前

  • 第四范式拟与九鞅科技成立合资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51%、49%

    15分钟前

  • 高功率电源业务收入大增,同洲电子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06.52%

    20分钟前

  • 赛昉科技徐滔:以精准场景牵引,RISC-V抢滩数据中心百万颗市场

    24分钟前

  • 苏州腾芯微电子TCAM IP实现重大突破:先进工艺赋能高性能芯片,28nm工艺IP助力汽车电子芯片

    30分钟前

  • 英特尔股价暴跌8%,面临退出晶圆代工市场风险

    43分钟前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

集微logo
网站首页 版权声明 集微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rss订阅

联系电话:

0592-6892326

新闻投稿:

laoyaoba@gmail.com

商务合作:

chenhao@ijiwei.com

问题反馈:

1574400753 (QQ)

集微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集微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集微app

APP下载

Copyright 2007-2023©IJiWei.com™Inc.All rights reserved | 闽ICP备17032949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50200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