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传华为与上汽确定智选车合作模式,品牌名或为“尚界”;1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

来源:爱集微 #智能驾驶前瞻#
1288

1.传华为与上汽确定智选车合作模式,品牌名或为“尚界”;

2.乘联会:1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

3.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

4.分析师预测:日产2025财年将巨亏15亿美元;

5.王传福:比亚迪将全系搭载高阶智驾;

6.比亚迪第二代秦PLUS智驾版上市:高阶智驾+第五代DM技术,7.98万起

1.传华为与上汽确定智选车合作模式,品牌名或为“尚界”

近日,有消息称,华为与上汽的合作模式已确定将使用智选车模式,从上汽注册的商标来看,该品牌名初步为“尚界”。

与鸿蒙智行原有的四个品牌不同,“尚界”会面向更年轻化的市场。消息人士透露,“尚界”车型售价会从17万元、18万元起,做到25万元左右。

目前,鸿蒙智行共包含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四个品牌。今年1月,鸿蒙智行全系交付新车34987辆,连续9个月稳居中国车市成交均价榜首。展望2025年,“四界”计划推出多款新车型,携手推动鸿蒙智行整体销量持续增长。

此外,鸿蒙智行“四界”还将在2025年挑战100万辆的新高度,助推中国汽车品牌价值实现新的跃升。

2.乘联会:1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

2月11日,乘联会发文称,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9.4万辆,同比下降12.1%,环比下降31.9%。1月零售处于历史低位,环比增速降幅31.9%仅次于2023年1月的41%降幅。

其中,自主品牌1月零售109万辆,同比下降2%,环比下降33%。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61%,同比增长5.9个百分点。1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69%,较去年同期增长8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出口方面,1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38万辆,同比增长3%,环比下降6%。1月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35.9%,较同期增加7.5的百分点。1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32.8万辆,同比增长8%,环比下降9%;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6万辆,同比下降19%。

新能源车层面,1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94.0万辆,同比增长25.8%,环比下降35.1%;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88.9万辆,同比增长27.1%,环比下降41.2%;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9万辆,同比增长29.4%,环比增长13.9%。

此外,1月新势力零售份额20.8%,同比增加5.7个百分点;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零跑汽车等车企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总体很强。自主主流车企的新能源日益走强,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新能源年度表现很强,1月主动收缩。

3.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

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投产。首台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从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成功下线,标志着特斯拉在华业务正式步入了新阶段。

(来源:上海临港)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2024年5月23日在上海临港开工,历时7个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于2024年12月底竣工。而从拿地到首台产品下线仅历时9个月,相比之前整车工厂的12个月再次提前3个月。

据悉,Megapack外型就像一个白色集装箱,最大重量超过38吨,单个可以存储超过3900度电,相当于65辆Model3后轮驱动版的电池容量,也相当于一辆Model3后轮驱动版行驶超过3.9万公里。

在投产仪式上,特斯拉公司能源与充电业务副总裁麦克·斯耐德(Mike Snyder)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能源产品与电动车协同,来实现我们的愿景: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庆祝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它将于本季度开始产能爬坡,助力特斯拉开拓更多市场。”

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中国速度”,助力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则成为推动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又一重要力量。

4.分析师预测:日产2025财年将巨亏15亿美元

分析师预计,日产汽车计划削减工作岗位和产能将导致巨额亏损,因此,该公司报告2025财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实现净利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该汽车制造商将于2月13日报告截至2024年12月的九个月的收益。

QUICK Consensus市场预测平均值预计,日产2025财年净亏损2259亿日元(15亿美元)。这将是自2020财年以来的首次亏损,当时该公司报告称,受新冠疫情影响,日产汽车净亏损4487亿日元。据QUICK称,预计日产本财年的营业利润为1403亿日元,较2023财年下降75%。

2024年11月,日产汽车撤回3000亿日元的财年净利润预期,转而声明“有待确定”。该公司还将营业利润预测下调 70%。与本田汽车合并计划的失败和美国关税政策加剧了其业务挑战。

日本冈三证券高级分析师Shinya Naruse估计,日产将报告年度净亏损4500亿日元。据Shinya Naruse称,日产在全球裁员9000人、产能降低20%的“扭亏为盈”措施将导致每年约6000亿日元的非经常性损失,这一数字与2019财年相当。当年,日产宣布大规模的成本节约措施,包括裁员12500人、产能降低10%。该公司报告了6694亿日元的特殊损失和6712亿日元的年度净亏损。

QUICK调查的分析师预计,日产将在2026财年(2025年4月1日至2026年3月31日)中扭亏为盈,尽管预计的年度净收入仅为2023财年报告数字的30%。不过,一些分析师警告称,如果重组措施拖延下去,日产业绩的恶化可能会持续到2026财年。

2024年12月,日产宣布与本田合并的计划,这将使日产的规模扩大,以减轻开发电气化和软件技术所需的大量投资的影响,这暂时提振了日产的未来前景。在过去一周,两家汽车制造商暂停合并谈判后,乐观情绪逐渐消退。

日产的融资环境正变得充满挑战。公司数据显示,自由现金流(即支付运营费用和资本支出后剩余的现金量)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9月的六个月内,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为-4483亿日元,低于去年同期的1939亿日元,因为产量下降导致收入和营运资本下降。

该公司90%的销售额来自汽车销售,其余10%来自汽车销售融资活动。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威胁对从墨西哥进口的产品征收25%的关税,这也给日产未来蒙上阴影。该公司在美国销售的汽车中有三分之一是从墨西哥工厂进口的,如果该计划得以实施,预计日产将成为日本汽车制造商中受到打击最大的厂商。

5.王传福:比亚迪将全系搭载高阶智驾

2月10日,在今天的“天神之眼 开创全民智驾时代”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比亚迪集团总裁王传福宣布,比亚迪全系车型都将搭载高阶智驾,包括10万元以下、10-20万元级及20万以上车型,如汉、唐、宋、海豹、海狮、海豚、海鸥等各个车系/车型。 王传福表示,目前,智驾普及的最大阻碍是高昂的价格,大部分消费者没有机会接触智驾。比亚迪将通过全民智驾战略,加速智驾普及,实现高阶智驾全覆盖。

6.比亚迪第二代秦PLUS智驾版上市:高阶智驾+第五代DM技术,7.98万起

凤凰网科技讯 2月11日,比亚迪昨晚正式推出第二代秦PLUS智驾版,新车涵盖插电混动(DM-i)与纯电(EV)双动力版本,共发布6款配置车型。其中DM-i版售价7.98万-10.38万元,EV版售价10.98万-12.98万元,以四大核心升级重新定义A级轿车智能化标准。

本次换代最大亮点在于智能驾驶系统的跨越式升级。除入门款外,其余5款车型均搭载天神之眼C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采用5R12V多传感器融合方案,配备包括12颗超声波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在内的29个高精度传感器,实现L2+级辅助驾驶能力。

高快领航系统可完成高速场景下1000公里级自动驾驶接管,支持自主上下匝道、智能避障和大曲率弯道通行。针对狭窄车位场景,全场景智能泊车系统新增手机遥控功能,支持用户离车状态下的自动泊入泊出。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比亚迪首次将高阶智驾系统下探至9万元价格区间。

插混版车型搭载全新第五代DM混动系统,NEDC工况下百公里亏电油耗降至2.93L,综合续航达2055km,相较前代产品节能效率提升约7%。纯电版本基于e平台3.0打造,采用八合一电驱总成与宽温域热泵系统,低温续航达成率提升15%,官方数据显示其冬季续航衰减可控制在同级最低水平。

座舱系统升级至DiLink 100平台,配备12.8英寸自适应旋转中控屏,新增双桌面自由切换、3D车辆控制及哨兵模式等功能。物理操作区域经过重新设计,采用磨砂材质面板与“锁子纹”装饰,保留实体空调按键的同时优化触控体验。

新车延续王朝系列设计语言,前脸采用龙吟阔境格栅,尾部配备中国结贯穿式尾灯。车身尺寸维持现款标准,轴距2718mm,后排座椅支持4/6比例放倒。内饰采用环抱式对称布局,新增冰川蓝配色方案。

作为比亚迪冲击年度销冠的战略车型,秦PLUS智驾版的定价策略显示出企业对A级轿车市场的精准把控。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秦家族累计销量突破45万辆,占据细分市场23.6%份额。此次智驾系统的下放,或将加速15万元以下车型的智能化军备竞赛。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5%,智能化配置正逐步取代单纯续航参数,成为消费者核心购车考量因素。(文章来源:凤凰网)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智能驾驶前瞻#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