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之剑下,全球半导体产业震荡

来源:爱集微 #关税# #中美# #半导体产业链#
1.6w

近年来,中美科技竞争持续升级,半导体产业作为战略核心领域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特朗普2.0”政府近期提出的新关税政策(或潜在关税威胁),旨在进一步限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新的关税政策,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半导体产业中激起层层涟漪,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关税与科技遏制的双重目标

“特朗普2.0”政府在其任期内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地时间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后,便迅速在贸易领域展开行动。1月31日,他表示会对芯片、石油和天然气等商品征收关税,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关税很可能在2月18日前实施 ,还计划把对加拿大石油的关税下调至10%。此外,由于欧盟拒绝进口美国汽车以及农作物等,为寻求对等,特朗普政府也考虑对欧盟征收关税。

在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拟对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不过随后延缓了向加墨两国加征关税计划。这些关税政策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众多领域,其中半导体产业作为科技领域的核心,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虽然目前针对半导体相关产品的具体税率及征收范围细节尚未完全明确,但从特朗普政府此前的态度和政策走向来看,半导体产业极有可能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特朗普政府此前的关税政策(如2018年对华301关税)已对全球半导体贸易产生冲击。新的关税威胁若落地,可能覆盖半导体设备、材料、芯片成品等关键环节,目标直指中国在先进制程领域的突破。美国政策逻辑在于:

遏制中国半导体自主化进程:限制中国获取关键设备(如光刻机)、设计软件(EDA工具)及高端芯片(如AI芯片)。

推动制造业回流:通过提高进口成本,促使半导体制造环节回归美国本土。

强化技术壁垒:结合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手段,形成对华“科技包围网”。

特朗普政府推行这些关税政策,背后有着多重深层意图。从经济层面来看,减少贸易逆差是其重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较大的贸易逆差,特朗普政府认为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减少进口量,进而缩小贸易逆差。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为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来改变这一局面。

保护本土产业是特朗普政府推行关税政策的关键意图。半导体产业作为美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于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征收关税,可以提高外国半导体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降低其竞争力,从而为美国本土半导体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这有助于保护美国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利益,促进本土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增强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回流是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另一大考量。美国曾经是制造业强国,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制造业大量向海外转移。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关税政策,提高美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的成本,促使这些企业将生产线回迁到美国本土,从而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机会,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推动制造业回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巩固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地位。

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冲击

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全球化,涉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且依赖跨国分工。以中国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同时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也扮演着重要角色。Counterpoint指出,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使得从中国进口的半导体相关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制成品成本大幅上升。这不仅影响了美国本土半导体企业从中国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还打乱了原本稳定的供应链节奏。一些美国企业为了规避关税,不得不重新寻找供应商,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面临着新供应商产品质量、供货稳定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新关税政策可能引发以下连锁反应:

一方面,关税的增加使得半导体产品的价格上涨,这直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无论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用户,在面对价格上涨的半导体产品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购买量。尤其是在一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市场领域,如智能手机、消费电子等,价格的上涨可能导致产品销量大幅下滑,进而影响到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对未来市场前景感到担忧,从而减少了在半导体相关领域的投资。例如,一些电子制造企业可能会推迟新生产线的建设或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也间接减少了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

以美国的半导体企业为例,若从中国进口相关材料,关税的提高将直接增加其生产成本。这些额外的成本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企业要么自行消化成本,降低盈利能力;要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如果产品价格上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品可能会失去价格优势,进而影响市场份额。例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和关键化学品供应国,这些材料是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

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促使半导体企业重新审视其供应链布局。为了降低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风险,企业可能会选择将供应链进行本地化或区域化调整。这种供应链重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企业需要重新寻找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还要对新的生产基地进行评估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如供应链的稳定性、物流成本的增加等,供应链重构也会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部分美国科技企业已开始将供应链分散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中国产能。

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近期恩智浦半导体、意法半导体和德州仪器等半导体巨头的公布的业绩指引均未达到预期。以汽车半导体主要供应商之一的英飞凌为例,其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测并未包括潜在贸易战的任何影响。在特朗普对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发出关税威胁之后,这可能会影响汽车和电子产品行业,进而抑制汽车芯片的需求,而这些是英飞凌的主要收入来源。英飞凌首席财务官Sven Schneider表示,他对2025年持乐观态度,但在未来业绩指引中不包括关税大幅升级的情况,关税和关税报复升级的影响将是负面的。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和德州仪器也并未就关税对未来业绩影响做出预测,因为“有太多的未知数”。

半导体设备厂商应用材料在2月13日的声明中表示,截至4月的财年第二财季销售额约为71亿美元,略低于华尔街平均预估的72.2亿美元。应用材料公司首席财务官Brice Hill表示,公司正在“考虑与出口管制相关的逆风因素”。中国约占公司销售额的三分之一,而美国更严格的贸易限制使得在该国销售变得更加困难。拜登政府最后几个月实施的出口规则将使2025财年的收入减少约4亿美元,约有一半的减收将出现在当前季度,其中大部分将影响应用材料的服务业务。首席执行官Gary Dickerson表示,这是因为公司不得不停止在中国某些客户现场的设备服务。

作为半导体下游终端企业,最终将承受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苹果近几个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失去以往的风光,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其大中华区最新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11%,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3%。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商品征收的10%关税将涵盖大量在中国组装的苹果产品,这将影响苹果在美国的零售价格和利润率。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也在制定相应的反击策略,例如限制稀土出口、提高对美国芯片进口关税等,而这种反制也将进一步加大产业的不确定性。2023年中国对镓、锗的出口管制已释放信号,若冲突升级,全球半导体原材料供应稳定性将进一步受损。今年以来,中国方面还宣布将调查美国倾销低端芯片并对本国芯片制造商进行不公平补贴的指控,对谷歌、苹果等发起调查;对美国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征收15%的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高排放汽车和皮卡征收10%的关税等措施,这可能是对美国科技行业制裁的最强有力的报复行动之一。

区域化供应链加速形成

面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带来的诸多挑战,半导体产业积极探索应对策略,而这必将对全球产业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

企业为规避关税风险,可能被迫建立“双供应链”体系:

美国阵营: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三星德州工厂等,服务美国本土需求。

中国阵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扩大成熟制程产能,但先进制程仍受设备限制。

这种分裂将导致全球产能利用率下降,芯片整体成本上涨。

近几年中国一直努力构建国产半导体供应链,并逐步取得成效。但是作为美国遏制目标,其关税与出口管制的叠加效应,可能延缓中国在先进制程(如7nm以下)的突破。例如,中芯国际目前仍依赖美国设备供应商应用材料、泛林集团,以及荷兰的ASML的光刻机等的技术支持,若设备进口被全面限制,其技术升级将面临瓶颈。

从另一方面来看,美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如应用材料、KLA)约30%收入来自中国市场,若失去这一市场,其研发投入能力可能削弱。此外,高通、英伟达等芯片设计公司也可能因中国市场需求下降而受损。

国际芯片巨头(如台积电、英特尔等)正加大游说力度,反对过度关税。同时,行业联盟(如美国半导体协会SIA)呼吁政府提供补贴以弥补企业损失。SIA多次发表声明,强调对从中国进口的半导体产品加征关税将会损害美国芯片制造商的利益。该机构指出,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全球化程度极高的产业,产业链分布在全球各地。美国的半导体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通过全球供应链进行生产和销售。对中国进口的半导体产品加征关税,会破坏现有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导致美国半导体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提高,从而削弱美国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半导体技术进步依赖全球协作,关税导致的贸易壁垒将显著破坏这种合作生态,延缓技术创新速度,从而形成零和乃至双输的局面。

特朗普政府的新关税政策若实施,将进一步加剧半导体产业的“逆全球化”趋势。然而,半导体产业的特殊性(高投入、长周期、生态依赖)意味着完全脱钩难以实现。未来可能出现两种情景:

情景一:中美在部分领域“有限脱钩”(如先进制程),但在成熟制程维持合作。

情景二:全球形成“三极供应链”(美国、东亚、欧洲),但效率损失导致芯片价格上涨,拖累下游消费电子、汽车等行业。

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大国竞争的缩影,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科技战略的延伸。短期来看,政策将推高行业成本并加剧不确定性;长期而言,它可能重塑全球半导体权力格局,但代价是牺牲技术创新速度与市场效率。如何在国家安全与全球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各国政府与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责编: 张轶群
来源:爱集微 #关税# #中美# #半导体产业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