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发布,支持关键技术突破,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这是继《武汉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描绘“蓝图”后,武汉首发人工智能支持政策。
《措施》锚定“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和产业高地”,分别从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增强模型创新能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10个方面给予支持。
以下是《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具体内容: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武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和产业高地,特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支持关键技术突破。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根据项目投入、实施难度、实施成效等情况,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每年在市重点研发计划中布局一批人工智能项目,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对牵头承担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企业,按照有关政策给予配套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局)
二、强化普惠算力供给。推动算力网络优化,每年安排不超过300万元资金,支持开展算力网络运行监测、质量评估、算网协调发展等建设。根据算力使用情况每年设立总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算力服务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对企业使用算力服务费用给予50%最高20万元补助,补助期限不超过三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三、增强模型创新能力。支持企事业单位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备案和落地应用。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工业质检、教育、医疗、遥感、文创、金融等领域每年遴选一批性能先进的垂直行业模型,对牵头研发单位按照研发成本的3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并对其使用算力费用给予每年50%、最长三年、累计最高500万元补助。支持在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先行先试应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
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开源开放、协同共享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服务效果评审,经评审通过的,按照平台实际建设投入费用给予30%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对人工智能领域中试平台,根据设备投入、开放频次、服务质量等,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
五、促进数据开发利用。每年发布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任务专项,对完成专项建设并通过评审的组织机构,给予每个专项最高200万元奖励。对利用数据产品在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上起到关键显著作用,且通过评审的组织机构,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数据局)
六、推动应用场景开放创新。支持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带头开展“人工智能+”专项行动,主动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采用经测试评估合格的大模型产品和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每年遴选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项目,按照项目总投入资金给予30%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对首次获批国家人工智能领域揭榜优胜单位、卓越级智能工厂、领航级智能工厂的企事业单位,给予牵头单位10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政府国资委)
七、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建立人工智能园区梯次培育体系,打造2—3个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园区,按照市级工业园区奖励政策给予支持,加快优质企业、创新资源、高端人才、资本要素等向园区导入。支持各区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对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区,给予每个产业集群500万元、单个区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市数据局、市投促局)
八、支持高端人才引育。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吸引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将符合条件的重点用人单位纳入武汉英才计划举荐单位名录。对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按照有关政策给予资金奖励和服务保障。(责任单位:市人才工作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市人社局)
九、加强科技金融赋能。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挥市级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吸引国家、省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汇聚形成人工智能百亿基金投资生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围绕算力、数据等要素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创新局,武汉投控集团)
十、附则。各责任单位应当明确实施细则或者资金管理办法,细化本政策措施涉及条款具体执行范围和程序。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出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举措,增强政策协同效应。
本政策措施自2025年3月19日起施行,有效期为2年。每年对政策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结合产业发展最新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