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研究未来产业时,为什么要请这一领域的“大V”?

来源:科大硅谷服务平台 #安徽#
1159

蛇年新春,科普大V袁岚峰教授忙到“飞起”,除了创作微博和短视频、应邀参加多场科技主题直播,他还从合肥赶往上海电视台,主持了一档全新的“烧脑”科技访谈节目《锚点》。

作为“科学翻译官”,杨远帆和他的“可视科学”团队,已经讲述了30多位院士的科研故事,也生动展示了国家20余座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展的核心科研成果。这个孵化于中国科大的创业团队,被评为“科大硅谷优秀科创服务机构”。

袁岚峰、杨远帆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科技传播力量,在安徽省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当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2024年8月份,安徽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合肥调研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袁岚峰、杨远帆作为科技传播机构代表,成为会议的“座上宾”。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这次座谈会专门强调,要完善科技传播体系,增强全社会科学素养,培育科技服务业态,提升未来产业影响力、关注度。

科技传播,虽然看上去与未来产业发展不直接相关,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势下,科技传播与科创产业发展的关系正在被重估重置。

这当中的逻辑就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不仅是前沿科技成果策源产业变革的节奏显著加快,而且新兴产业的升级和突围也正越来越多迈向前人未曾涉足的“无人区”,越来越不存在所谓“抄作业”的空间。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认知决定空间,认知就是生产力。而科技传播,显然是改变甚至形塑着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认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安徽在发展中一直将科技创新“置顶”,科技传播作为另一项“科”字号软实力的兴起,既受到创新发展的需求拉动,也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供给端支撑。

01科技“翻译官”

用最接地气的话,讲最深奥的科技成果。14岁入读中国科大,23岁博士毕业,学霸袁岚峰刚开始在网络上做科普时却“毁誉参半”,甚至有人认为他就是想出风头、当“网红”。

而现在,他在各平台累积拥有粉丝近千万,《科技袁人》等节目全网播放量超15亿次,成为科普领域头部IP。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袁岚峰认为,科普对技术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它不仅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还能够为科技产业背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做科普,安徽走在全国前列,做科技传播,安徽也有望成为全国的标杆省份。

“安徽的科技传播氛围相当浓厚,相关方面十分重视和支持,科大硅谷等机构积极响应,这种氛围为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将量子、AI等最火的前沿知识普及至大众,只是袁岚峰的工作之一,这几年他还参加了多场政府部门与科技企业的洽谈会,像他这样的专家学者是会议上的常客,角色类似于翻译官。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技术路线往往尚未成熟,决策者和产业参与者遇到“看不懂、听不明白”的情况会越来越常见。

当下量子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焦点。2023年5月,中国电信在安徽设立了全资子公司中电信量子集团,注册资本30亿元,将依托中国电信的优势,推动量子产业的全国规模推广。在董事长吕品眼中,这是“一场朝着创新产业‘无人区’的新远征”。

怎样把合肥的量子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的澎湃动能?2024年,中电信量子集团组织了“量子科技中国行”活动,到电信各分公司为量子产业开“说明会”,促进量子科技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流动式大篷车科普站”也随之走进了全国各地,袁岚峰还应邀作了多场量子技术科普演讲。

科技传播正是技术和产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对政府、企业和投资人都非常重要。要将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少不了创新体系各层面的共识,很多时候,认知影响着创新。

02新质生产力“播种者”

在美国休斯敦大学读博士的陆滔,几年前就通过当地媒体的报道关注到合肥的产业发展。2024年,他用一场跨越12403公里的“奔赴”,圆梦合肥,他的生物医药项目成功闯入第三届创业安徽大赛决赛。

在安徽科创事业的“核心区”科大硅谷,“感召五洲英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品牌感召力实实在在地提升。

如何让海内外创业者慕名而来?科大硅谷公司董事长吴海龙认为,要让全球的创业者知道,中国不仅有北上广深,还有安徽,有合肥,有科大硅谷。“从内部往外看,科大硅谷是个‘大喇叭’,要去宣传推介创新创业故事,感召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入谷;从外部往内看,像个‘漏斗’,要让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这里做精准分类,再导入各个平台和各个产业园中去。科大硅谷从‘试验田’到‘高产田’,既要靠科学技术、资本资金,也要靠科技传播。”

在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中心美国硅谷,技术创新、科技金融、科技传播形成了正向循环的三角支撑。在科大硅谷,科技传播也逐渐成为构建科创生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科大硅谷与袁岚峰合作的“逐浪硬科技”系列科普沙龙,线下场场爆满,线上大受追捧。未来,“美丽科学”“可视科学”也有望成为科大硅谷生态的一部分,通过科学可视化传播品牌,帮助科研成果和资本、市场对接,提升安徽科创形象。

从农业大省跃迁为新兴工业大省的过程中,思维和认知的提升尤为重要,这更加考验安徽对科创底层逻辑的洞察,以及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安徽,科技传播正加快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开路机”和“播种机”,令科创生态更加坚韧、立体。

03科技传播产业化“先行者”

21世纪初,我国既懂科学技术又擅长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科大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科技传播系。创系时的骨干教师周荣庭正是现任系执行主任,之后他在中国科大先研院推动成立“新媒体研究院”,孵化出了国内最早一批科技传播项目。

2024年11月底,孙大平等来了热播美食片“风味人间”第五季,合作多年,片中令人震撼的毛豆腐“长毛”、豆瓣酱发酵等超微观摄影、显微拍摄,都出自他联合创办的“美丽科学”之手。

“美丽科学”团队主要创始成员来自中国科大、清华大学以及留学归国的硕博士,专注于科学可视化前沿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2016年正式开始公司化运营,便一举获得新东方和皖新传媒超千万元天使投资。

科学可视化作为一种新业态、新范式,自身如何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如何实现商业化?2021年,“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在合肥问世,“美丽科学”运用可视化元宇宙3D虚拟仿真技术,描绘出“九章二号”的量子世界,这些画面后来频繁出现在央视以及许多国字号媒体上。

放电的西红柿、生长的结晶……显微镜下的科学世界令人震撼。在小米手机动态壁纸中,一系列展示微观世界晶体生长的独特画面,也是由“美丽科学”创意的,拍摄创新融合了显微、延时以及偏振光等特殊摄影技术。

“美丽科学”的科普作品还曾获得Nature杂志推荐、红点奖最佳设计奖、iF设计奖,走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历史博物馆、迪拜·诺贝尔博物馆、北京·中国科技馆,成为国际科学教育头部品牌。就在今年5月,全国首个“美丽科学”科学艺术研学中心有望在合肥包河区沈福村初试运营。

“美丽科学”“可视科学”等一批科学可视化传播平台在国内独树一帜,显示出安徽在科技传播的内容创新和技术运用上走在前列,大大提高了安徽科技创新的传播声量。

从科技“盆景”到创新“场景”再到传播“风景”,安徽不断利用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科技传播拔节生长,探索打造科技传播社会生态链体系,并由此打造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助力、新范式,营造更加浓厚的科创氛围,不断打开创新发展新格局。

责编: 集小微
来源:科大硅谷服务平台 #安徽#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