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商品征税至少10% 中国将面临34%关税
2.贺利氏电子:本地化深耕与全球视野的双重奏
3.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
4.马斯克主导,美国芯片法案办公室80%员工被裁
5.英特尔18A进入风险生产阶段,产品或为Panther Lake芯片
6.存储触底反弹,NAND闪存价格再涨近10%
7.去年中国为欧盟汽车进口最大来源国 五年增幅达1,591.3%
1.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商品征税至少10% 中国将面临34%关税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从4月5日起对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至少10%的关税,其中,中国将面临34%、欧盟为20%的关税等。
特朗普在发布会上展示一张图表,指出数十个贸易不平衡现象最严重的国家将面临更高的税率。以中国为例,中国对美国商品征收高达67%关税,因此美国相应对其实施34%的关税;欧盟将面临20%的关税,英国为10%;越南为46%;日本24%;韩国25%;印度26%;柬埔寨49%等关税。
特朗普重申,周四凌晨12时开始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
2.贺利氏电子:本地化深耕与全球视野的双重奏
当摩尔定律的光环逐渐黯淡,半导体行业正站在技术演进的关键十字路口。制程微缩的红利消退后,先进封装与材料创新成为突破性能瓶颈的核心路径。根据富士经济的最新调查,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预计将在2027年达到586亿美元,比2023年的465亿美元显著增长。
这一趋势背后,是5G、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新兴技术对芯片性能的极致需求——更小体积、更高算力、更低功耗,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无一不依赖于材料科学的底层突破。
在这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中,贺利氏电子以其百年材料科技积淀,悄然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隐形支柱”。作为全球最大的键合线供应商和陶瓷基板领域的技术领导者,贺利氏的产品渗透于千行百业的电子设备当中。贺利氏电子全球负责人Toni Versluijs近日在Semicon China 2025期间接受集微网专访时直言:“半导体行业的未来竞争,本质上是材料体系的竞争。谁掌握了关键材料的创新,谁就掌握了定义技术标准的权力。”
贺利氏电子全球负责人Toni Versluijs
这一判断在中国市场得到最生动的验证。作为全球半导体增长的核心引擎,中国不仅拥有最大的芯片市场,更在第三代半导体、先进封装等领域加速技术突围。贺利氏电子中国联席负责人沈仿忠指出:“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规模最大的需求方,又是最活跃的创新试验场。”面对这一双重角色,贺利氏以“扎根五十年,创新无界限”的姿态,构建了从本地研发、生产到生态共建的完整体系。
贺利氏电子中国联席负责人沈仿忠
材料趋势与贺利氏的领先之道
随着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半导体行业的技术突破愈发依赖材料科学的创新。Toni Versluijs指出,封装技术和新型材料的研发已成为行业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全球电子封装材料的隐形冠军,贺利氏凭借覆盖键合线、厚膜浆料、金属陶瓷基板及烧结银浆的全场景材料组合,构建了强大的技术护城河。
以贺利氏明星产品mAgic DA252烧结银浆为例,其能够在250℃的低温环境下实现超过40MPa的结合强度,并具备高达150 W/m·K的导热性能,完美适配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半导体芯片的高温封装需求。Toni强调,先进封装正从单一芯片向3D堆叠、芯粒(Chiplet)架构演进,材料必须同步解决热管理、导电性、可靠性和微型化的复合挑战,而贺利氏的垂直键合技术不仅大幅缩小封装体积,还显著优化了电磁屏蔽性能,成为高性能计算和车载电子的关键支撑。
在功率半导体领域,贺利氏的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单一材料上,更在于系统级协同能力。针对碳化硅模块,公司提供“陶瓷基板+烧结银浆+DTS”的全套解决方案,通过热膨胀系数匹配避免了分层风险。
为确保材料可靠性,贺利氏建立了严格的测试体系,验证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满足车规级标准。Toni表示:“未来的材料企业必须成为客户的技术伙伴,而非单纯供应商。”为此,贺利氏在全球设立8个应用支持中心,提供从材料选型到量产验证的全流程服务。
本地化布局,深耕中国市场
中国半导体市场的独特性在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庞大的规模和对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强烈需求。自197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贺利氏亲历了本土产业从“进口替代”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转型。沈仿忠表示,过去公司主要通过进口材料支持中国制造业,而如今已深度融入本土创新链条。常熟HETS工厂的启用标志着贺利氏“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深化。
过去,我国优质的AMB陶瓷基板主要依赖进口,贺利氏集团首次将新型金属陶瓷基板产品引入中国常熟工厂进行生产,依托贺利氏在材料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技术优势,将有效填补国内高端金属陶瓷基板产品的空白,进一步加快苏州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新能源产业发展。
中国市场的成本敏感度推动贺利氏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同时,中国“双碳”目标的政策导向催生了绿色材料需求,贺利氏推出了采用100%再生黄金制成的键合金线和100%再生锡制成的Welco系列焊锡膏版本,成为ESG实践的标杆案例。
沈仿忠强调:“本土化不仅是生产本地化,更是技术标准与创新生态的本地化。”
未来展望:材料革命与中国市场的新机遇
麦肯锡曾有报告指出,2030年半导体将形成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对此Toni Versluijs认为,万亿美元市场到来的准确时间可能有争议,但趋势不可逆。贺利氏将通过研发投资和客户合作,提供先进封装、功率电子等领域的关键材料,助力市场增长。
为了支持这一快速的市场扩张,贺利氏正在加强几个关键领域的全球和本地战略,除了投资用于先进封装、电力电子和高可靠性应用的下一代材料,该公司还在增强本地生产能力,扩大在中国和全球的制造版图,以确保客户的供应链安全性和灵活性。另外,随着半导体行业专注于能源效率和绿色制造,贺利氏也在开发环保、高性能的材料来支持这一转变。
聚焦中国市场,沈仿忠认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角色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且总体呈现三大趋势:
首先是从快速追随者到创新领导者的变化,中国半导体公司在功率电子、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封装等领域迅速发展,从而扩大了其全球影响力。
其次是供应链弹性的加强,中国越来越注重本地采购,减少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并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内生态系统以确保连续性和竞争力。
最后是下一代应用的井喷,随着中国对 AI、5G、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动,中国市场对尖端半导体材料和解决方案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沈仿忠总结道:“中国不仅是最大市场,更是创新策源地。我们致力于深化与中国客户的合作,扩大本地研发和生产能力,并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在全球格局中的长期增长做出贡献。”
结语:以材料之名,共塑半导体新纪元
从德国百年企业到中国半导体生态的核心参与者,贺利氏电子的发展印证了“全球视野”与“本土深耕”融合的战略价值。
“半导体的未来藏在材料的分子结构中”正在中国市场得到验证。通过持续创新与生态共建,贺利氏不仅巩固了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更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在这场由材料驱动的技术革命中,中国市场的活力与贺利氏的百年积淀共同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芯”篇章。
3.特朗普对销美车辆25%关税4/3生效 零组件部分定于5/3前
路透社报导,根据美国联邦公报,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对销美车辆征收的25%关税,将于美东时间4月3日周四上午12时1分生效。
根据美国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川普对车辆零组件课征的25%关税将于5月3日前生效。
4.马斯克主导,美国芯片法案办公室80%员工被裁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多次表示要废除《芯片与科学法案》。据报道,为配合这一立场,美国商务部芯片计划办公室(CPO)约80%的员工已被解雇或被要求辞职。据称,该办公室150名员工中,约有120人受到影响。
CPO的裁员工作是由领导政府效率部门(DOGE)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负责,他还在牵头对联邦官僚机构进行全面重组。
报道称,SK海力士华盛顿特区办事处前副总裁 Dan Kim(韩文名Kim Dong-jin)上周也辞职了。Kim近三年前加入CPO,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兼战略规划和行业分析总监。目前尚不清楚金的辞职是否是自愿的。
Kim的离职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的补贴是否会按计划分配的担忧。三星电子正在得克萨斯州建设一家半导体制造厂,该公司已获准获得47.45亿美元的补贴,约占其总投资的12.8%。但据报道,这些资金尚未拨付。SK海力士预计将获得4.58亿美元的补贴,但同样未获得任何资金。
芯片法案于2022年8月颁布,计划拨款527亿美元支持美国半导体产业,其中390亿美元用于制造设施,132亿美元用于研发和劳动力发展。CPO办公室也于三年前成立,主要负责监管半导体补贴。
5.英特尔18A进入风险生产阶段,产品或为Panther Lake芯片
英特尔在2025愿景大会上宣布,其18A工艺节点已进入风险生产,这是一个关键的生产里程碑,标志着该节点目前处于小批量测试生产运行的早期阶段。
英特尔代工服务高级副总裁Kevin O'Buckley在英特尔即将全面完成其“四年五个节点”(5N4Y)计划之际宣布了这一消息,该计划最初由前首席执行官基辛格(Pat Gelsinger)发起,旨在从竞争对手台积电手中夺回半导体制造的宝座。
英特尔最初于2021年6月宣布了其四年计划,尽管为了削减成本而取消了20A节点的大批量生产,但英特尔即将凭借其18A节点完成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的5N4Y计划取决于工艺节点是否可用于生产,而不是积极处于最终的大批量生产(HVM)阶段。
Kevin O'Buckley称:“我们的客户已经证实,‘是的,18 A对我的产品来说已经足够了。’我们现在必须处理‘风险’部分,即将每天生产数百个单位扩大到数千个、数万个,然后是数十万个。因此,风险生产是为了扩大我们的生产规模,并确保我们不仅能够满足技术能力,而且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能力。”
不过,风险生产也存在一些“风险”,因为随着公司改进其制造技术并优化其工具,产量和功能(参数产量等)可能会低于标准。因此,客户通常使用风险生产来制造认证或工程样品,并且客户不会获得像完全符合HVM要求的节点那样严格的产量目标/保证。
英特尔尚未说明 18A 风险生产是用于其自己的Panther Lake处理器还是用于其外部代工客户。据悉,英特尔首款18A处理器Panther Lake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投入量产。因此,Panther Lake芯片很可能是风险生产的产品。
6.存储触底反弹,NAND闪存价格再涨近10%
NAND闪存半导体价格连续3个月上涨,为存储价格触底的观点增添了动能。随着人工智能(AI)的普及,信息技术(IT)设备的需求预计将继续扩大,这提高了包括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在内的半导体生产商的预期。
据市场研究公司DRAMeXchange 4月1日报告,用于存储卡和USB的通用NAND闪存产品(128Gb 16Gx8 MLC)的平均固定交易价格为2.51美元,环比上涨9.61%。NAND价格自2024年9月以来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今年1月份反弹,连续3个月上涨。3月份的涨幅是自2017年3月(13.87%)以来的最大涨幅。用于PC的DDR4 DRAM的平均固定交易价格自2024年11月的1.35美元以来,已连续5个月保持稳定。
存储价格回升的原因是企业在经济衰退期间削减了大容量NAND的生产。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表示,“数据中心对企业级固态硬盘(SSD)的需求预计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因AI行业的发展而暂时调整后恢复”,并补充说,“中国DeepSeek的推出将通过普及AI应用和扩大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企业级SSD的需求。”
行业观察人士预计,个人消费者购买AI移动设备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对存储半导体的需求。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预测,全球市场对生成式AI的支出将达到644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76.4%。AI智能手机和PC等IT设备预计将占总支出的80%。
随着半导体需求预期反弹,包括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在内的存储公司正在探索提高芯片价格或扩大生产的方案。全球第三大DRAM企业美光科技3月25日宣布涨价,称“与存储器半导体相关的各业务领域需求出现出乎意料的增长”。美国SanDisk(闪迪)也从4月起将NAND价格上调10%以上。
7.去年中国为欧盟汽车进口最大来源国 五年增幅达1,591.3%
欧盟周二(1日)发布2024年欧盟汽车行业贸易数据,中国以127亿欧元进口额成为欧盟汽车进口最大来源国,欧方说,2019~2024五年间,欧盟自中国进口汽车增幅高达1,591.3%。
据《界面新闻》周三报导,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新能源车的强劲表现。 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达180万辆,其中欧洲市场贡献率超过35%。比亚迪(002594-CN)、蔚来(09866-HK)等中国品牌通过技术与性价比优势快速拓展市场,比如,蔚来BaaS电池租赁模式月费比当地电价低30%。
除了产品竞争力,中国车厂还依托供应链创新与合规能力。宁德时代(300750-CN)德国厂本地化电池供应降低碳排放压力,长城汽车(02333-HK)针对欧盟标准提供15万公里超长质保,比亚迪与欧洲200余家经销商合作建立服务网。
技术方面,中国车厂通过欧盟WVTA认证周期已从2021年的24个月缩短至18个月。
2024年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成为中国汽车最活跃的欧盟买家,前4个月共进口23.3万辆,其中比利时占超过40%。爱沙尼亚今年的购买量增幅最大,暴增45倍,达到509辆。罗马尼亚紧随其后,进口量增长20倍,达到490辆;希腊增长3.3倍,为110辆;波兰增长2.8倍,达到7,000辆。
尽管如此,2024年欧盟对华汽车贸易保持顺差,对华出口高达145亿欧元。 2024年欧盟共出口汽车540万辆,进口汽车400万辆。
按贸易金额计算,2024年欧盟汽车出口总额为1,652亿欧元,进口总额为759亿欧元,产生893亿欧元的贸易顺差。与2019年相比,出口额增长17.7%,进口额增加20.0%。汽车进出口数量下降而贸易金额上升,反映2019年至2024年间汽车价格上涨。
2024年,美国和英国是欧盟汽车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分别为389亿欧元和343亿欧元。中国以145亿欧元位居第三,其后是土耳其(120亿欧元)和瑞士(85亿欧元)。
在2019年至2024年的出口市场中,欧盟对土耳其的汽车出口增幅最大,增长364.1%,对中国的出口则下降22.3%。
在汽车进口方面,2024年中国和日本是欧盟前两大来源地,分别为127 亿欧元和123亿欧元。英国以110亿欧元位居第三,其后是土耳其(91亿欧元)和美国(84亿欧元)。(钜亨网)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