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至12日,国际微电子器件与技术领域顶级会议IEEE Electron Devices 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Conference (EDTM 2025)在中国香港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上,我院王凯(Kai Wang)教授课题组共有5篇论文入选,其中4篇获邀作口头报告,1篇以海报形式展示。
课题组参会老师和同学合影
成果丰硕,彰显科研实力
本次入选的5篇论文聚焦新型光电传感器件、离子检测等方向,覆盖了微电子器件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
王凯教授受邀进行主题为“CMOS Compatible Spike Vision Sensor”的邀请报告,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兼容CMOS工艺的脉冲视觉传感器(Spike Vision Sensor),可实现低功耗、实时动态视觉感知。传统视觉系统在处理日益复杂的计算机视觉任务时,面临高能耗和计算资源受限的问题,而脉冲视觉传感器通过仿生的脉冲神经网络(SNN)架构,实现了高效的边缘计算和智能感知。基于PD-MOS器件,通过光生体偏置效应优化传感器结构,并设计了视网膜并行通路像素电路,实现了光信号的脉冲编码。实验表明,该系统在低照度条件下仍具备高灵敏度,并可动态调整脉冲频率,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光强。此外,结合SNN进行数据处理,传感器能直接对视觉信号进行智能分类和模式识别,显著降低了传统图像传感器的数据冗余和功耗。本研究为新一代智能视觉系统提供了低功耗、高效计算的解决方案,在自动驾驶、安防监控、机器人视觉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凭借其创新性与技术突破性,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
王凯教授受邀进行学术报告
课题组博士生周舟以“Pixelated Germanium-on-Silicon Photodetector with High Responsivity for Short Wavelength Infrared Imaging”为题作口头报告。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锗硅(Ge-on-Si)材料的新型探测器GePD-MOS,通过器件结构上的创新,仿真实现了高灵敏度(10³ A/W @1310 nm)和宽光谱响应(至1.9 µm),并通过实验测试进一步验证了其高响应度的特性。随后结合5T-APS像素电路,成功验证了器件在SWIR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该研究突破了传统InGaAs/InP探测器的高成本与CMOS不兼容的限制,为低成本、高性能SWIR成像提供了新方案,表明GePD-MOS在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课题组硕士生赵皓霖以“A Multi-Ion Sensing System on a Chip with Edge Computing Capability”为题作口头报告。该工作提出了一种集成边缘计算能力的多离子传感系统芯片(SoC),可实时检测水中钙、镁、钠、钾四种离子浓度。通过固态接触离子选择电极(SC-ISE)实现多离子检测,结合双栅极薄膜晶体管(TFT)信号放大电路,显著降低环境干扰;基于多层感知器(MLP)原理,设计3T2C矩阵乘法电路阵列,直接在芯片上完成人工神经网络的前向推理,避免信号传输误差。该研究为实时水质监测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为环境监测、工业废水处理等应用场景开辟了新方向。
课题组硕士生陈强以“Dual-Gate Thin-Film Transistor-Based Multi-Parameter Sensor for Comprehensiv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in Aquatic Environments”为题作口头报告。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栅极薄膜晶体管(DG-TFT)的多参数水质监测传感器系统,可实时检测 pH、溶解氧(DO)和温度。相比传统离散式传感器,该系统体积小、集成度高,并通过温度补偿算法提升测量精度,满足动态水环境监测需求。设计玻璃基芯片并制备测试,确保数据采集的高稳定性和高灵敏度。结合 STM32 微控制器及 LabVIEW 可视化平台,实现了实时监测和智能数据处理,显著提升了系统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该研究可为水产养殖、环境监测和工业废水处理等应用提供低成本、高集成度的解决方案。
课题组研究生分享其研究成果
圆满收官,砥砺前行
IEEE EDTM是微电子器件与制造技术领域的风向标会议,本次课题组成果的集中亮相,不仅是对团队科研能力的认可,也为后续技术转化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凯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先进传感器芯片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方向包括X射线探测器、CMOS图像传感器、神经形态电路与系统、可穿戴传感及机器触觉和人机交互技术等。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