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国放宽半导体行业工时限制,三星施行每周64小时工作制
2.机构: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至3.049亿部 苹果大增10%
3.机构:Q1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3% 苹果首次夺得第一
4.“有所为有所不为”,帮黄仁勋扛过了DeepSeek的冲击
5.苏州固锝2024年实现营收56.3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51.93%
6.瑞可达2024年实现营收24.1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8.11%
1.韩国放宽半导体行业工时限制,三星施行每周64小时工作制
为增强韩国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韩国政府延长了半导体行业延长工时的最长审批期限,三星电子成为首家获得新政策批准的公司。
据报道,三星电子向韩国雇佣劳动部京畿道办事处提交了必要文件,包括韩国政府颁发的半导体研发公司证明。审批迅速获得批准,三星得以延长工时。
根据韩国《劳动基准法》,每周法定工作时间上限为40小时,加班时间上限为12小时,每周总计52小时。然而,对于研发等专业领域,政府允许例外:经员工同意并获得官方批准,员工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可达64小时。
此前,韩国企业必须每三个月重新申请一次此类豁免,12个月内最多可申请三次。业内领袖批评这一流程过于僵化,行政负担过重。
2025年3月,韩国雇佣劳动部出台了一项专门针对半导体行业的特别规定,将最长审批期限延长至6个月。此次修订还简化了审核标准,同时保留了工人的健康和安全要求。
监管更新后,三星提交了一份新的延长工作时间申请。根据批准的时间表,部分员工在前3个月每周最多可工作64小时,之后每周最多可工作60小时。
三星已在多个部门实施延长工作时间政策。三星半导体与设备解决方案(DS)部门的工程师以及移动体验(MX)业务的员工已开始采用每周64小时工作制。包括三星显示和三星SDI在内的其他子公司也开始效仿。
韩国雇佣劳动部官员证实,目前有更多半导体公司正准备提交类似的申请。
这一政策转变凸显了韩国迫切希望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半导体这一战略性领域被视为对国家安全和技术主权至关重要。
2.机构:Q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至3.049亿部 苹果大增10%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全球季度手机追踪报告的初步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5%,达到3.049亿部。
IDC指出,第一季度,全球顶级智能手机厂商,尤其是中国本土厂商的销量均有所增长,这得益于中国政府去年推出的补贴政策,该政策于2025年1月扩展至智能手机领域。这项旨在刺激消费的补贴计划针对的是售价低于6000元人民币(820美元)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占据了中国厂商的大部分销量。
市场份额方面,三星以19.9%的占比重新夺回全球市场领导地位,这得益于其Galaxy S25高端设备和中端Galaxy A系列的持续成功,尤其是最新的Galaxy A36和A56,以更实惠的价格提供AI。
就出货量而言,苹果第一季度增长10%表现最佳,一方面是为了规避美国关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其他地区囤货,因为渠道商担心供应链中断可能导致库存短缺和价格上涨。由于苹果的iPhone Pro机型不在中国政府补贴计划范围内,导致其在中国的业绩有所下滑。
小米的业绩主要得益于在中国市场的增长,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补贴,对其中端产品的销售产生了积极影响。
尽管由于国际市场表现疲软导致出货量下降,但中国市场的增长并未抵消这一下降,OPPO仍重新夺回第四的位置。
vivo同比增长6.3%,这得益于中国国内补贴以及国际市场的增长,低端设备和V系列表现强劲。
IDC客户端设备副总裁Francisco Jeronimo表示:“面对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以及美国大幅提高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威胁,供应商在2025年第一季度战略性地加快了生产计划,并提前大幅增加了出货量,尤其是在关键的美国市场。这种旨在缓解潜在成本上涨和市场中断的供应激增,实际上推高了第一季度的出货量,使其超出了仅基于潜在消费者需求趋势所预期的水平。”
3.机构:Q1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3% 苹果首次夺得第一
4月14日,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在报告中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3% ,发达市场的下滑被中国市场受政府补贴推动的增长以及拉美、亚太、中东和非洲等主要新兴市场的持续复苏所抵消。
从厂商表现来看,尽管在其最大市场面临挑战,但得益于iPhone 16e在非传统季度的发布以及非核心市场的持续增长和扩张,苹果在2025年第一季度以19%的市场份额首次夺得第一名。尽管美国、欧洲和中国的销量持平或下降,但苹果在日本、印度、中东和非洲以及东南亚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三星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18%。虽然由于S25系列发布较晚,三星起步缓慢,但在旗舰产品S25和新款A系列设备推出后,其销量出现复苏。三星3月份的销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S25系列销量中“Ultra”的份额有所增加。
另外,小米延续强劲的销售势头,市场份额有所提升,这不仅得益于其在新市场的扩张,也得益于其在国内市场的显著增长。由于成功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小米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其高端品牌形象也越来越鲜明。在增长最快的前五名品牌中,vivo凭借其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的高度曝光和在新兴市场的扩张,排名上升至第四位。OPPO位列第五,在印度、拉丁美洲和欧洲的销量均有所增长。除前五名外,荣耀、华为和摩托罗拉也在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激烈的竞争。华为是第一季度中国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而荣耀和摩托罗拉在多个市场均实现了高增长。
4.“有所为有所不为”,帮黄仁勋扛过了DeepSeek的冲击
黄仁勋
4月13日,华尔街日报发文,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王者英伟达似乎无处不在,人们很容易将成功原因归结为该公司掌握的强大技术。
但它广泛的影响力也反映出一种商业逻辑,这种逻辑看似矛盾:除了核心业务外,它几乎不为任何事分心。
3月19日,在英伟达GTC开发者大会上,黄仁勋表示:“如果我们能避免做某件事,我们就会避免。”
自1993年公司成立以来,黄仁勋的这种理念推动了公司的显著增长,并且英伟达最近还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即使DeepSeek对未来高端人工智能训练系统的需求程度提出了质疑,更不用说特朗普新关税引发的全球股市抛售潮,在周五下午,英伟达的市值仍达到2.71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苹果和微软,超过了亚马逊和Alphabet。
多年来,尽管英伟达的业务范围已从为电子游戏制造芯片扩展到生产各种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但这种克制的原则始终没变。
专注于关键且基础性的业务推动了英伟达的发展。正因为它清楚自己不能或不会做什么,所以才能在众多领域有所作为。
在GTC大会上,黄仁勋回答了,在某些情况下与合作伙伴竞争是否会让公司陷入困境的问题。这是科技公司常见的情况。例如,亚马逊推出的自有品牌可能会与其平台上的其他卖家竞争,这让那些商家颇为不满。
黄仁勋回应称:“显然,我们在解释公司业务方面做得很糟糕。”他承认英伟达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网络、交换机、存储领域,当然还有各种规模、形态和形式的计算方面都提供技术支持。“然而——重点来了——我们打造了所有这些技术,但我们会以别人想要的方式将其提供出去。”他说,“原因在于我们不是一家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
英伟达通常不会向客户或合作伙伴出售成品解决方案,而是让他们自行决定在最后50%的价值创造中,他们想自己开发多少。黄仁勋认为,这使得企业科技公司更容易与英伟达合作。从理论上讲,这也使得像汽车这样的单一行业内的多家公司能够在英伟达的平台基础上进行开发,同时还能实现差异化。
英伟达的这种自律在公司内部也带来了回报。
它拥有3.6万名员工,规模比硅谷的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小得多。本月,黄仁勋在获得爱迪生成就奖时表示,他希望将这种“非常稀缺的精力”发挥到极致。他说,这意味着专注于英伟达员工认为值得他们花时间的工作,这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因素。
以数据中心的架构为例。在近几十年里,人们的想法是将大量廉价的商用服务器连接起来。但英伟达主张先纵向扩展再横向扩展——在将计算机组成庞大的基础设施之前,先让单个机架上的计算机尽可能强大。
从战略层面来看,英伟达面临的风险在于,另一个创新者,比如一个开源竞争对手,会对其“先纵向扩展再横向扩展”的策略提出质疑。DeepSeek的R1模型的出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如此,因为它似乎是使用较旧的基础设施进行训练的。
但英伟达的方法让其员工保持着积极性。
黄仁勋在爱迪生颁奖典礼上说:“注意,当你和我们交流时,没有一个员工会说,‘我们要争夺市场份额’。为什么要争夺市场份额呢?应该去创造新的东西。”
英伟达的成功,与其说得益于某一项技术创新,不如说在于它有能力创建一个互联系统,让客户和合作伙伴为其基础设施做出贡献,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
虽然这种理念本身并非独一无二,但英伟达的执行方式却与众不同,这得益于其核心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范围、对极其困难且关键问题的专注,以及对资源不应投入领域的战略认知。(来源: 凤凰网)
5.苏州固锝2024年实现营收56.3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51.93%
4月14日,苏州固锝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6.38亿元,同比增长37.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69.1万元,同比下降51.93%;扣非净利润5087.62万元,同比降幅达63.1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201.1万元,同比下降62.3%。
2024年,半导体领域,公司推动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加速功率模块、集成电路等车规级产品迭代,突破部分产品高压平台热管理技术,实现MOSFET量产;另一方面依托工业自动化与新能源领域布局,开发光伏逆变器专用IGBT,精准匹配客户定制化需求。
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构建“本土化+东南亚”双循环产能体系,马来西亚公司顺应全球化趋势,顺利搭建了汽车产品的先进封测线,并顺利通过一线客户正式审核,抵御地缘风险冲击。
年内,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全年研发费用2.01亿元,同比增长37.37%,研发人员数量增至301人,占比达13.7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半导体领域共申请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共获得授权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新材料领域共申请专利4项,均为发明专利,共获得授权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2项。
6.瑞可达2024年实现营收24.1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8.11%
4月14日,瑞可达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15亿元,同比增长55.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增长28.11%;扣非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32.2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716.18万元,同比下降65.18%。
2024年公司业绩同比增长主要原因系:
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2)公司美国工厂正式投入运营,生产销售较为稳定,从而带动公司销售收入大幅增长。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8.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2.21%。主要原因系公司海外市场的研发及销售布局投入,美国及墨西哥海外工厂前期投入,机器人、医疗、AI、车载高速等新兴行业的孵化投入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得公司净利润增长与销售收入未实现同步增长。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716.18万元,同比下降65.18%,主要是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快速提升带动原材料等相关采购支出规模增长,同时,为了巩固并提升技术实力,公司较高水平研发投入等因素导致短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规模大于流入规模所致。
在研发投入方面,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4,700.7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91%。公司不遗余力引进人才,研发人员增至443人。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新申请专利120项;新增授权专利54项,其中新增发明专利3项,新增实用新型专利49项。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