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举行,马拉松全程长约21公里,共有20支机器人赛队参加。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的“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线完赛,夺得冠军。
近期,领益智造已与天工机器人背后的国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达成长期、稳定的深度战略合作关系。领益智造将为国创中心提供优质的硬件服务,并为国创中心开放机器人应用场景,供机器人开展场景化训练与测试、通用数据集建立等用途。公司拥有伺服电机、减速器、驱动器、运动控制器等人形机器人执行层的核心技术,已为人形机器人客户提供头部总成、灵巧手总成、四肢总成、高功率充电和散热解决方案等核心硬件,在联合开发和整机组装有成熟经验,目标成为机器人本体总成制造商。
机器人的散热问题值得重视
本次马拉松出现了不少爆笑场面。因为面临核心关节、电池、芯片发热的问题,部分机器人要一边跑一边被陪跑工作人员喷洒散热剂。
“天工Ultra”,身高180cm、体重55kg、最高配速12km/h,平均配速10km/h。“天工Ultra”具备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低惯量腿部结构设计,在奔跑速度上极具爆发力。与一边奔跑一边要喷散热剂的机器人不同,天工机器人的散热设计非常巧妙。“天工Ultra”采用轻量化设计,并采用关节导热技术以及风冷散热技术,使关节达到热平衡,让机器人可以长时间持续奔跑。
公开消息称,领益智造在AI芯片、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上早早布局、持续深耕,并凭借全球化布局的优势,在这两个关键领域的散热等解决方案上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终端产品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作为AMD供应商,领益智造已经具备空冷散热模组、水冷散热模组、热管、均热板、石墨片等各类产品及系统性散热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能力,应用于AI人形机器人、AI服务器、XR、手机等各类终端产品。
人形机器人散热方案正在提升
人形机器人的散热方案是当前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点之一。人形机器人的散热方案需综合考虑高功率密度、动态热负荷、空间与重量限制等因素。目前,液冷、相变材料、热管、风冷以及智能热管理等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材料创新、系统集成和智能化控制,以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和机器人整体性能。
几种常见的散热技术和解决方案如:
1.液冷散热系统
液冷散热是针对高功率密度部件(如关节电机、AI芯片等)的高效散热方案。通过微型液冷系统,如铝合金微通道冷板和低粘度电子氟化液,可实现高散热密度和轻量化设计。
2.相变材料与微通道散热
相变材料(PCM)利用物质相变时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的特性,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局部散热。例如,将PCM嵌入关节模组或AI芯片附近,可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热量,缓解瞬时高温。此外,微通道散热技术通过在芯片或电机表面设计微小通道,使冷却液快速流动,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3.热管与均热板
热管和均热板是高效的热传导组件,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和人形机器人。热管通过蒸发和冷凝过程高效传递热量,而均热板则能均匀分布热量,提升散热效率,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高密度电子组件散热。
4.风冷散热
风冷散热通过风扇和散热翅片加速空气流通,降低部件温度。例如,机器人关节表面可集成风扇驱动的风冷散热装置,结合温度控制系统动态调节风扇转速,实现高效散热。
5.导热界面材料
导热界面材料(TIM)是连接散热器与热源的关键材料,能够优化热传导,提高整体散热效率。
6.智能热管理系统
结合动态热管理算法和多模态传感器,智能热管理系统可根据机器人运行状态实时调节散热强度。
7.柔性热管与浸没式冷却
柔性热管技术适用于手指关节等狭小空间,导热系数可提升至5000W/(m·K)。此外,浸没式冷却技术正在研发中,目标散热密度突破2000W/L。
领益智造在接受央广网时表示,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将从零部件供应逐步迈向总成组装,形成“关键零部件+模组+整机”的一体化布局。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公司通过内部工厂验证人形机器人在柔性化生产中的应用。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