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咨询
  • 品牌营销
  • 集微资讯
  • 知识产权
  • 集微职场
  • 集微投融资
  • 集微企业库
搜索
爱集微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爱集微APP扫码下载
集微logo
资讯集微报告舆情JiweiGPT企业洞察
2025第九届集微半导体大会集微视频
登录登录
bg_img
search_logo
大家都在搜

清华大学报道基于衍射与偏振深度线索融合的拓展场景单目三维成像

作者: 集小微 06-20 16:05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
来源:清华大学 #三维视觉# #单目成像# #清华大学#
5918

清华新闻网6月18日电 三维视觉对于机器和人工智能对世界的感知与交互十分关键。主流三维成像技术路线,包括结构光、飞行时间法和双/多目立体视觉,尽管近年来进展显著,但仍普遍具有远超二维相机的体积、成本、功耗以及有限的三维点云分辨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单目三维视觉虽可以部分解决上述问题,但仍具有易在弱纹理场景失效、难以重建复杂三维面型等问题。此外,现有的三维成像方案还具有共性的易失效场景,包括近乎透明、高度镜面反射等场景。

针对以上难题,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杨原牧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拓展单目三维(Extended Monocular 3D,EM3D)成像框架,该框架使用配备易于量产的折衍混合透镜及商用分焦面偏振CMOS的紧凑单目相机,可以快照式地同时获取衍射和偏振两种深度线索,结合多阶段融合两种深度线索的计算成像算法,实验实现了对传统挑战性场景(包括弱纹理、高复杂度、高反射或近乎透明的场景)的百万像素级精确三维点云快照式采集,且无需先验数据。此外,通过深度与偏振信息的结合可以通过材料属性实现进一步的物体辨识,这可能进一步扩展机器视觉在目标识别、活体检测等应用中的能力。

北京时间6月13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衍射与偏振深度线索融合的拓展场景单目三维成像”(Extended monocular 3D imaging via the fusion of diffraction- and polarization-based depth cues)为题,发表于《光学》(Optica)。

图1.基于衍射与偏振深度线索融合拓展单目三维成像系统框架

EM3D的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基于衍射(点扩散函数工程)的深度线索的优点为具备较高精度绝对深度,无需主动激光照明;缺点为依赖物体纹理计算深度,难以重建三维形貌细节。基于偏振物体法线测量的深度线索优点为不需要物体纹理,可获取三维形貌的细节信息;缺点为其获取的物体表面法线方向存在歧义和材料误差,且无法获取绝对深度信息。两种深度线索的优缺点具有高度互补性。EM3D框架中的单目相机配备了点扩散函数调制衍射光学元件(DOE)与分焦面偏振CMOS,可以快照式同时获取两种深度线索,从而可以在后续算法中结合两种深度线索的优点。

图2.传统易失效场景的三维成像实验结果(a)弱纹理纸箱(b)高度反光金属罐(c)近乎透明玻璃烧杯(d)复杂面型活体人脸(e) 多个复杂物体

EM3D系统对多种传统易失效场景的三维成像结果图2所示。这些场景包括弱纹理的纸箱、高度反光的金属罐、近乎透明的玻璃烧杯、具备复杂面型的活体人脸以及多个复杂物体。结果显示单一基于衍射或偏振深度线索获取的三维结果是不准确而粗糙的,而EM3D系统融合获得了精细的(百万像素)三维点云,所有场景的绝对深度误差均在0.2%以内。

图3.基于材料特性实现物体辨识实验结果(a)场景示意图(b)-(c)传统成像系统成像结果(d)-(f)EM3D系统成像结果

除获取高质量三维点云之外,EM3D系统还具备超出传统二维或偏振成像系统的物体辨识能力。如图3所示,当机器人需要从桌上的三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中抓取其中一个时,使用传统的彩色成像、近红外成像或偏振成像均难以分辨三个物体;而ED3D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三维点云以帮助空间定位,还能通过偏振与三维信息结合获得的材料参数清晰辨识不同材料的物体。这一集成于单目相机中的多模态成像功能有望显著拓展空间受限机器视觉系统的能力。

该相机采用可大规模生产的DOE结合单个折射透镜进行成像,通过多片衍射折射混合透镜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通过增加成像透镜的孔径,深度测量范围可以扩展至百米。通过标准镜头模组工艺或晶圆级封装,可以大幅缩小相机的外形尺寸。

本工作的完成单位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21级博士生沈子程和博士后赵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杨原牧和赵峰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毕业生倪一博为本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得到北京市科技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的资助。

责编: 集小微
来源:清华大学 #三维视觉# #单目成像# #清华大学#
分享至:
THE END
相关推荐
  • 清华大学任天令团队合作在基于石墨烯热声共振腔体的可调频声音增强研究上取得进展

  • 清华机械系生物制造团队合作构建基于喷墨打印的可多次读写“引物盘”DNA存储系统

  • 清华大学钱翔课题组合作在触觉交互执行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 清华大学何宏辉课题组合作提出可重构任意椭圆延迟器阵列助力高维光子操控

  • 清华大学李曙光课题组合作研发面向鼠标操作的软体灵巧假肢手

  • 清华大学物理系杨鲁懿课题组合作在铁磁外尔半金属中观察到手性声子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

提交内容
    没有更多评论
集小微

微信:

邮箱:


4885文章总数
8243.9w总浏览量
最近发布
  • 珂玛科技:拟1.02亿元收购苏州铠欣半导体73%股权

    14小时前

  • 履新!周锋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

    15小时前

  • 歌尔股份拟95亿元收购两家公司100%股权

    15小时前

  • 上海:扩大显示芯片优势 支持智能眼镜主控芯片研发与产业化

    15小时前

  • 市场监管总局暂停对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的反垄断调查程序

    16小时前

最新资讯
  • 立芯亮相第五届RISC-V中国峰会:国产EDA物理设计签核技术引领行业突破

    16分钟前

  • 单片耗时从一天降至15分钟,一把“光刀”切出新型芯片大市场

    19分钟前

  • 孚能科技获广汽集团项目定点,电池组箱总成将于年内供货

    1小时前

  • 蓝特光学:预计今年微棱镜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增长

    1小时前

  • 19家整车企业上榜《财富》中国500强,赛力斯、小鹏汽车提升超100名

    1小时前

  • 欧盟将与日本联手开采稀土,监督半导体等供应链

    2小时前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

集微logo
网站首页 版权声明 集微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rss订阅

联系电话:

0592-6892326

新闻投稿:

laoyaoba@gmail.com

商务合作:

chenhao@ijiwei.com

问题反馈:

1574400753 (QQ)

集微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集微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集微app

APP下载

Copyright 2007-2023©IJiWei.com™Inc.All rights reserved | 闽ICP备17032949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50200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