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咨询
  • 品牌营销
  • 集微资讯
  • 知识产权
  • 集微职场
  • 集微投融资
  • 集微企业库
搜索
爱集微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爱集微APP扫码下载
集微logo
资讯集微报告舆情JiweiGPT企业洞察
集微视频
登录登录
bg_img
search_logo
大家都在搜

科研动态 | 本实验室姚道新教授团队在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 集小微 01-27 23:33
相关舆情 AI解读 生成海报
来源: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物理# #磁学# #德哈斯效应#
1w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姚道新教授最近在Science Bulletin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instein-de Haas effect: a bridge linking mechanics, magnetism, and topology”的展望论文。文章系统介绍了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电子与晶格之间角动量转移的微观机制,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在拓扑系统中的体现,以及手征选择性磁-声耦合等重要内容。

图1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a)实验装置;(b)理论机制。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是指由磁化诱导的机械旋转现象。如图1(a)所示,一个圆柱形的铁磁体通过细线悬挂,并在其表面缠绕导线;当电流通过导线时,铁磁体发生旋转。该效应在一个多世纪前便已成功实现。然而,随着自旋电子学及磁子学的迅速发展,这一“百年老树”不断焕发新芽,为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惊喜与启示。首先是电子与晶格之间的角动量转移机制。在早期,科学家主要聚焦于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实验实现,对其微观机制的探索则多停留在唯象理论层面。伴随着超快退磁技术的进步,探测晶格动力学和退磁的手段日益精进,近年来对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起源的认识取得了显著进展,电子轨道、自旋和晶格等自由度之间的角动量转移变得愈发清晰。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手性声子和声子磁矩等新概念被提出,不仅将声子角动量引入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研究范畴,还揭示了声-磁耦合的手征选择性和非对易性等重要特性。这些发现为谷电子学(特别是电子谷内和谷间散射)以及声子热霍尔效应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这些进展对基于磁力耦合的功能型传感器、存储器件、新型材料设计以及量子信息处理等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2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联系起磁学、拓扑、力学。(a) 超快退磁过程;(b)声子热霍尔效应;(c)声子磁矩;(d)手性声子。

与此同时,在凝聚态物理学的“新宠”—拓扑物态领域,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也开始展现其价值。对于拓扑磁子系统,贝利曲率可以赋予磁子额外的“轨道角动量”,与固有的自旋角动量相结合,使得系统能够自主实现该效应。目前,关于拓扑磁子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实验尚待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拓扑磁性材料中,拓扑角动量和机械角动量均对该效应产生贡献,因此开发区分和量化这两种角动量贡献的实验技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除了动量空间中的拓扑系统,实空间中的斯格明子系统也是实现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良好载体。通过角动量转移的力学手段,可以有效调控斯格明子的大小、形变及输运特性。由此,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这一基础而深刻的概念,将磁学、拓扑、力学紧密交织,构建了蕴含研究潜力的交叉网络。

图3 拓扑磁子的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a)理论机制;(b)实验构想;(c)斯格明子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不仅在物理领域影响深远,其研究意义还延伸至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最新研究表明,某些生物体(例如一些鸟类和昆虫)可能依赖于原子级别的磁性相互作用进行导航,这与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的基本原理存在直接的关联。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揭示这些磁感应现象背后的生物物理机制。另外,该效应的实验体系正逐步从宏观层面过渡到微观层面,甚至包括纳米尺度及分子尺度的研究。这种对微观磁体系的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比如磁性分离、磁性转染、磁性药物靶向、肿瘤磁热疗、核磁共振成像等。

图4 爱因斯坦-德哈斯效应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a)磁感现象中的MagRs机制;(b)肿瘤磁热疗;(c)磁性转染。

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DOI: 10.1016/j.scib.2024.12.006)。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聂新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姚道新教授为通讯作者。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项目等的资助。

责编: 朱秩磊
来源: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物理# #磁学# #德哈斯效应#
分享至:
THE END
相关推荐
  • 清华大学团队发现反铁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新现象!

  • 南航物理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在《Science》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 南京大学两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清华大学物理系和高研院在冷原子物理方面取得系统性研究成果

  • 中国天体物理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最高能的伽玛射线暴

  • Physics World 评选出201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

提交内容
    没有更多评论
集小微

微信:

邮箱:


3974文章总数
5808.3w总浏览量
最近发布
  • 哈工大陈祖煌教授团队为数字型电致应变器件开发提供新思路

    1小时前

  • 北理工团队在二维呼吸笼目半导体的光学性质方面取得新进展

    1小时前

  • 物理之光,璀璨新封 | 压力下镍氧化物中高温超导电性研究进展

    1小时前

  •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干林、李佳团队合作在五元环石墨氮的高选择性构筑与四电子氧还原反应电催化上取得进展

    1小时前

  • 北理微电院三大硬核科技项目进入产业化冲刺阶段

    1小时前

最新资讯
  • 阿尔特联合成立人工智能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

    9分钟前

  • 龙芯中科成中核华辉达国产芯片唯一合作伙伴

    10分钟前

  • 因势新材料获小米旗下瀚星创投等入股

    11分钟前

  • 飞腾信息“一种封装基板及其设计方法和电子设备”专利公布

    13分钟前

  • 荣耀“玻璃盖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专利公布

    13分钟前

  • OPPO“图像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专利获授权

    13分钟前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

集微logo
网站首页 版权声明 集微招聘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rss订阅

联系电话:

0592-6892326

新闻投稿:

laoyaoba@gmail.com

商务合作:

chenhao@ijiwei.com

问题反馈:

1574400753 (QQ)

集微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集微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集微app

APP下载

Copyright 2007-2023©IJiWei.com™Inc.All rights reserved | 闽ICP备17032949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50200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