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区陈晓彬教授课题组在磁隧道结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揭示了产生巨磁阻效应的全新物理机制。该成果以《基于自旋-谷失配铁磁材料的巨大隧穿磁阻》(Giant 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based on spin-valley-mismatched ferromagnetic metal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磁阻器件在磁传感和数据存储技术中应用广泛,实现高磁阻是提高磁阻器件灵敏度的关键。半金属材料仅有一种自旋通道,用于半金属器件中可自然实现完美自旋过滤,理论上可实现100%的极限磁阻。但因半金属材料稀少且精确制造难度大,其发展缓慢。
研究团队提出自旋-谷失配材料的概念,阐明其引发高磁阻的机制。自旋-谷失配材料具有本征的不匹配的自旋和谷自由度,在输运结构中呈现输运带隙。这些材料被用作电极时,可在反平行构型下阻塞电荷传输,从而产生巨大磁阻效应。利用第一性原理输运计算,课题组发现铁磁的1T相二硒化钒、1T相和2H相二硫化钒(1T-VSe2、1T-VS2和2H-VS2)为自旋-谷失配金属,以它们为电极在自旋阀范德华器件中,可实现超过99%巨大磁阻。鉴于电极材料本身自旋态具有倒空间不匹配性质,范德华器件的中间层材料原则上可为任意非磁性材料。本研究为新型高磁阻机制提供清晰的物理见解,为寻找、设计高磁阻器件开辟了新途径。
半金属、普通铁磁金属和自旋-谷失配铁磁金属作电极时的电子传输示意图
哈工大深圳校区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与通讯单位。陈晓彬教授为通讯作者,深圳校区博士研究生严坤为第一作者。
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