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科技10年没有替代只有分裂

来源:新浪科技 #科技# #纽约时报# #分裂#
3.4w

导语:美国《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大卫·波格(David Pogue)今天撰文,总结了他从业十年来的8大感想。

  以下为文章概要:

  1、没有替代,只有分裂。我已经听够了所谓的专家把某些产品称作“iPhone杀手”或“Kindle杀手”。听着哥们儿:消费科技历史上只有分裂,没有替代。

  电视原本被认为会扼杀广播,DVD被认为会扼杀影院,速溶咖啡被认为会代替现煮咖啡。

  但是最终,一件都没有发生。你想知道未来的趋势吗?情况应该是这样:iPhone和Android将共存,卫星广播和AM/FM将共存,印刷书籍和电子书将共存。谁也无法替代谁,只是增加了一些。

  2、或早或晚,所有事情都将实现“按需点播”。过去10年的存储方式从纸张和磁带变成了数字下载。音乐电视、电影、照片以及如今的图书和报纸,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都希望立刻获取,希望简便。

  如今,如果我们想在家里看电影,得开车去某个地方租一张塑料盘回来,看完后,还得还回去。我们的孙辈听到这些故事时,肯定会觉得很好笑。

  3、电子产品会涉及到某些人的自尊。成为一名科技专栏作家就好像登台表演:读者会立刻做出反馈,不仅热情洋溢而且数量巨大。

  几年来,他们的情感表达程度令我困惑。(例如,2006年时,有一个15岁的孩子留言说,我应该被炒掉。更要命的是,他的留言错字连篇。)最 终,我开始明白。如今的消费电子产品都非常个人化。你的手机、相机或音乐播放器都可以发表观点,反应你个人的风格和特点。也难怪有人会把对产品的批评理解 成对他们的选择,甚至对他们本人的批评。

  这也引发了我下一个结论:

  4、所有人都带着偏见阅读。美国的一些文化冲突是根深蒂固、永无休止而且不可调和的。例如枪支管制、堕胎和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

  但在科技领域感觉更为明显。当你在句子中提到苹果、微软或谷歌时,几乎不可能不掺杂情感。

  当我评价iPad时,曾经尝试过一种激进的做法:我撰写了两篇独立评论,长度相同,而且在同一个专栏中。一篇是负面的,另外一篇是正面的。我的观点是,根据技术背景的不同,你会对这款产品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在博客和电子邮件中,无论是苹果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只看到与他们观点相悖的一面。难以置信的是,他们都完全忽视了另外一半评论。

  5、要分出赢家和输家并不难。这份工作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可以将一些真正优秀但却默默无闻的产品介绍出去,帮助他们引发公众关注。我承认,有部分公司因为“波格效应”而宕机。

  但事实是,要分出赢家和输家其实并不太难。任何人都能做到。有时还很明显。但不可思议的是,这就像是“皇帝的新衣”,没人愿意指出他没穿衣服。

  6、有些理念永远无法实现。年复一年,总会有同样的“突破性”理念出现,然后灰飞烟灭。

  没有人想要视频电话。没错,当我们想看什么东西时,我们会用Skype或FaceTime,但不是每一通电话都需要视频。如果你想要让电话都自动接通摄像头和屏幕,就肯定会失败。

  年轻人不想要那些只能发短信的通讯工具。人们也不想通过电视屏幕上网。至于那些互联网家电,也根本没人买过,今后也不会有人购买。

  7、别奢望永远,没什么能超过一年。我十年间评论过数千款产品,只有很少的几款至今仍能在市面上买到。

  你可以找到一些产品的后裔:iPod、黑莓、IE等。但是消失的产品却不计其数:奥林巴斯M-Robe、PocketPC、Smart Display、MicroMV、MSN Explorer、Aibo、PlaysForsure以及各种GPS导航仪,不胜枚举。

  所有人都知道科技行业的发展方式。明智的做法是从购买的第一天就接受过时的现实,这样就不会感到失落。

  8、没人能跟上潮流。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发现人们对当今的消费科技有着同样的看法: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太快,数量太多,根本跟不上潮流,也不知道该买什么,让人感觉很落后。

  没错,以前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科技发展得如此之快。如果你尝试过,就会发现,根本跟不上潮流。

  我的工作就是测评各种产品,但即使对我而言,也感觉像是在对着消防水龙头喝水。我阅读所有的博客、杂志,参加所有的会议,听所有的公关声明,但还是感觉跟不上趟。

  换句话说,如果你感觉吃不消,那你并不孤独,这没什么大不了,放松点。(思远)

责编:
来源:新浪科技 #科技# #纽约时报# #分裂#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