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收购委员会延长高通对Alphawave收购要约截止日期至5月27日
2.中企主导编制的无人机感知避障国际标准发布
3.鸿海电动车扩张日本版图 预计2027年推出电动巴士
4.继丰田推迟后,日产停止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5.具身智能公司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1.英国收购委员会延长高通对Alphawave收购要约截止日期至5月27日
英国半导体公司Alphawave宣布,英国收购委员会已将美国芯片制造商高通提出收购要约的截止日期再延长至5月27日。此前,该截止日期已被延长至5月12日。Alphawave表示,目前双方仍在进行磋商,并同意根据英国法规进一步延长截止日期。
Alphawave一直在吸引高通和Arm等公司对其关键技术“串行/并行解串器”(Serdes)的收购兴趣。Serdes技术对于构建人工智能(AI)处理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AI应用中,如聊天机器人ChatGPT等需要数千个芯片协同工作以确保流畅运行。Arm最初希望通过收购Alphawave的SerDes技术来增强其AI芯片的能力。然而,据4月初的消息人士透露,Arm在与Alphawave进行初步讨论后,已决定不再推进收购。
此次英国收购委员会的决定,为高通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来评估和准备对Alphawave的收购要约。这一延期也反映了双方在收购事宜上的积极沟通和协商。随着截止日期的进一步延长,市场对于此次收购的最终结果充满期待。
2.中企主导编制的无人机感知避障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近日正式发布了由中日联合牵头制定的无人机领域国际标准ISO15964《无人机感知与避障系统》。记者9日获悉,中方编制团队由深圳美团低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导。
据介绍,感知与避障系统(DAA)是无人机安全运行的核心系统,直接关系到无人机在复杂场景中的任务执行能力。该标准是以城市复杂场景无人机感知避障实际应用场景为导向,规定了无人机对航空器或其他物体的感知与避障系统的安全和质量要求,指导无人机感知与避障系统的研制、生产、试验和使用,提高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
编制团队相关人士表示,中方无人机企业在大量城市复杂场景的应用以及核心技术的持续自研突破,让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全球竞争中已占据优势地位,这也是此次我国团队得以主导该项国际标准的关键所在。
业内人士表示,无人机是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的高科技领域,其发展水平代表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顶尖水平。此次《无人机感知与避障系统》国际标准的发布,成功填补无人机感知避障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为无人机产业的规范化、安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标准规范。
3.鸿海电动车扩张日本版图 预计2027年推出电动巴士
鸿海(2317)集团冲刺电动车市场布局大跃进,继夺下日本三菱汽车电动车大单,2026下半年在新西兰与澳洲上市之后,鸿海集团与三菱集团后续有望扩大合作,携手在日本市场推出电动巴士。随着电动车事业蒸蒸日上,法人看好,将成为鸿海集团后续冲刺业绩的新动能。
鸿海电动车策略长关润之前即透露,鸿海集团正与三菱汽车洽谈小客车代工,预计2026年销往大洋洲市场,并规划2027年在日本推出更多款电动车,从Model A为基本型的小客车、电动巴士及中巴都有。
随着鸿海集团与三菱汽车启动电动车合作,由鸿海集团旗下鸿华先进为三菱开发电动车,并在中国台湾由裕隆生产制造,也让后续鸿海集团日本电动车布局逐步浮出台面。业界认为,鸿海已规划2027年于日本市场推出电动巴士,隶属戴姆勒集团的三菱Fuso与鸿海集团在电动巴士合作的呼声颇高。
盘点鸿海集团目前电动车实绩,包括为裕隆代工的n7(Model C),最快第3季度推出的n5(Model B),以及今年底推出的美国版Model C,2026年在纽澳地区的Model B等。
至于鸿海集团电动车产能方面,除了利用裕隆三义厂生产Model C与Model B之外,鸿华先进位在高雄桥头的电动巴士工厂第3季度完成认证投产,由于商用车订单一直是大于产能,随着工厂完工投产之下,下半年交车数量将高于上半年。
鸿海集团并积极布局电动车零组件,扩大自给率,尤其是关键的电芯更是一大重点,位于高雄和发工业区的电芯厂预估将投入60亿元,目标电动巴士与商用巴士的电池包与电池芯都将采用国产。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认为,集团在打造电动车事业过程中,考虑到占成本最大宗的电池,也可应用在储能领域,因此,鸿海布局电池产品,朝向电动车和储能两大应用发展。
刘扬伟指出,电芯厂产品若应用在储能市场,就与能源“强相关”,若用在电动车电池,相对是“弱相关”。他透露,鸿海集团与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创立的突破能源风险投资基金(BEV)合作,推动新能源应用,打造合理的商业模式。
软件方面,鸿海也与中东车厂合作,携手设计电动车电子电器架构与智能座舱等。
刘扬伟对电动车事业深具信心,强调整合与分工是电动车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电动车制造会逐渐分割出来,类似PC与手机的发展。(经济日报)
4.继丰田推迟后,日产停止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继丰田汽车推迟类似项目后,日产汽车也取消了其在日本南部北九州市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厂的计划,这损害了日本确保国内电池供应的努力。电动汽车的电池约占总生产成本的30%,因此电池是影响车型价格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日产汽车今年1月刚刚与地方政府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几个月后,由于盈利疲软,日产汽车表示这导致其“重新审视投资额”,决定放弃该项目。
日产汽车原本计划在该工厂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最早将于2028财年应用于电动微型车。这些电池的生产成本比标准电池低约30%。由于中国顶级电动汽车公司比亚迪已实现自主生产,本土化生产被视为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生存的关键。但投资电池制造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日产预计将为该工厂投资1533亿日元(约合10.6亿美元)。即使日本经济产业省计划提供高达557亿日元的补贴,但由于盈利下滑,日产无力承担这笔支出,最终放弃该计划。
日产宣布,预计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净亏损将高达7500亿日元(约合51亿美元),而此前12个月的利润为4266亿日元。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减记了资产的账面价值。
今年3月,丰田推迟了在日本西南部福冈建设电池厂的计划,该工厂原计划为下一代丰田电动汽车生产电池。
这些举措不仅对汽车制造商的增长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日本发展国内电池供应网络造成了打击。
日本经济产业省设定了到2030年将日本电池产能提升至每年150吉瓦时的目标。已批准对约30个项目提供补贴,其中包括零部件和材料生产。在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电池制造基地原本有望达到120吉瓦时,距离目标并不遥远。日产项目的取消将使这一目标的实现更加困难。
松下能源计划于2027年开始向斯巴鲁和马自达汽车供应电池。该公司和斯巴鲁计划在日本投资总计4630亿日元建设一座电池工厂,最早将于2028财年投产。但由于日产和丰田正在重新考虑各自的项目,规模较小的斯巴鲁能否承担该项目仍有待观察。
据SNE Research机构称,2024年全球十大汽车电池制造商中有六家是中国企业。宁德时代以37.9%的市场份额连续第八年位居榜首。松下是榜单上唯一的日本企业,排名第六。
中国目前在电池材料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而日本制造商曾经在这一领域表现强劲。矢野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中国企业控制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市场85%或以上的份额。
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其从原材料采购到电池制造的供应链。日本依赖中国进口大量氢氧化锂,而氢氧化锂是生产正极材料所必需的。
通过从上游环节进行垂直整合以实现自主生产,中国企业正在生产出风靡全球的低成本汽车。他们还在欧洲设立工厂,以扩大供应目的地。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提升成本竞争力,目前正在日本销售电动汽车,并将于2026年进入日本轻型微型车市场。
5.具身智能公司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5月12日,具身智能公司自变量机器人宣布完成美团独投的数亿元A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美团龙珠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持续加速全自研端到端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的同步迭代,以及未来多个应用场景的智慧化方案合作和落地。
今年2月,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级别的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光速光合与君联资本联合领投,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神骐资本跟投。A轮融资前,该公司还完成了数亿元Pre-A+++轮融资,云启资本、华映资本、广发信德投资参与。自成立起不到一年半时间内,自变量机器人完成累计超过10亿元的七轮融资。
官方资料显示,自变量机器人(X Square Robot)成立于2023年12月,是国内最早采用完全端到端路径实现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公司。2024年底起,该公司亦在多模态输出和具身思维链方面取得突破。
自变量机器人致力于通过研发具身智能通用大模型,实现通用机器人的终极目标——通用机器人像人一样通过交互、感知和行动自主执行任务,拥有高效的泛化和迁移能力。团队方面,自变量机器人的核心团队成员位于深圳,软件算法团队具有Robotics Learning(机器人学习)和大模型的双重背景。硬件方面,该公司汇集了一批来自头部硬件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及高管,拥有成熟的工程能力和量产经验。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