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大厂撤出中国大陆;科技巨头下周启动全球裁员;Deepseek掀大模型革命 英伟达到底慌不慌?

来源:爱集微 #今日焦点#
4371

1.主板制造商华擎宣布将制造业迁出中国大陆 以应对美对华加征关税;

2.Meta下周启动全球裁员,同时急聘机器学习工程师;

3.Deepseek掀大模型革命 英伟达到底慌不慌?

4.芯片大厂财报汽车业务低迷,或将更加依赖中国市场;

5.SIA:全球芯片市场2024年销售额首超6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6.特朗普:不认为DeepSeek会威胁国家安全

1.主板制造商华擎宣布将制造业迁出中国大陆 以应对美对华加征关税

为应对美国最近对中国大陆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的措施,中国台湾华擎(ASRock)宣布计划将制造业务迁出中国大陆。此举旨在规避新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这一增加可能会推高消费者价格并扰乱供应链。

新关税包括电子产品和计算机硬件在内的必需品,这些产品价格预计将大幅上涨。

华擎在电子邮件中表示:“至于对GPU显卡等其他产品适用的10%关税,我们需要一些时间将制造转移到其他国家/地区。”该公司还提到计划与越南和中国台湾的制造商合作,尽管完全迁移生产到其他市场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虽然将制造业务迁出可以帮助公司避免关税,但短期内可能会因设立新设施和培训员工的相关费用而增加生产成本。然而,从长远来看,多元化制造地点可以增强运营韧性并减少对单一国家/地区的依赖。

此外,这一转变可能导致一些初始的供应链中断,可能会影响特定市场的产品供应。

华擎表示:“在过渡期间,我们可能会吸收部分成本并提高一些价格以反映成本增加。但由于市场仍然高度竞争,提高价格并不容易。”

官网信息显示,华擎公司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主板开发和生产。从2008年起隶属于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擎总部位于台北,在欧洲、美国和日本设有分支机构。

2.Meta下周启动全球裁员,同时急聘机器学习工程师

据一份内部备忘录显示,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计划下周进行全公司裁员,同时加快招聘机器学习工程师的步伐。

据Meta人力资源主管Janelle Gale撰写的一篇帖子称,大多数国家/地区(包括美国)将于当地时间周一凌晨5点开始向失业员工发出通知。

据该帖子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的员工将“根据当地法规”免于裁员,而欧洲、亚洲和非洲其他十几个国家/地区的员工将在2月11日至2月18日之间收到通知。

该公司1月证实,计划裁掉约5%的“绩效表现最差的员工”,并至少填补部分职位。备忘录显示,Janelle Gale将裁员称为“绩效终止”。

Janelle Gale在帖子中表示,与之前的全公司裁员不同,Meta计划在周一保持办公室开放,不会发布任何有关裁员决定的进一步细节的更新。

负责货币化的工程副总裁Peng Fan发布了另一份备忘录,要求员工协助加快机器学习工程师和其他“业务关键”工程职位的招聘流程。

Peng Fan在帖子中表示,这一过程将在2月11日至3月13日之间进行。

“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帮助我们实现加速招聘目标,并更好地与公司2025年的优先事项保持一致。”(校对/赵月)

3.Deepseek掀大模型革命 英伟达到底慌不慌?

DeepSeek横空出世后,犹如蝴蝶效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甚至“从华盛顿到华尔街再到硅谷都感受到了震动”。在这背后,DeepSeek其实并非颠覆性的创新,而是大多基于业界已有技术成果,将降低推理等技术成本和兼顾实现高性能水准进行了良好结合。这使得国际科技巨头的“砸钱”策略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但其仍将继续大规模投入AI设施。

目前,全球科技巨头乃至世界各地掀起的数据中心热潮,是以采购不计其数的英伟达AI芯片作为运行支撑。但一方面,若DeepSeek证明不依赖于价格高昂的芯片投入也能训练出强大AI模型,那么英伟达股价及增长面临进一步回调的压力。另一方面,正如“杰文斯悖论”带来的影响,尽管训练成本的下降可能会暂时减少对GPU的需求,但大模型变得更加经济且效率提高,将推动更多企业加入到使用模型的行列,进而将增加对于芯片的需求。

掀起大模型“性能-成本”革命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日趋激烈,DeepSeek的出现被较广泛视为一场“冲击波”。

据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作者姚旭、邱砺撰文称,DeepSeek形成了“技术-市场-政治”共振现象引发三重冲击波:技术路线上,其“效率优先”范式使得美国科技界重新评估Scaling Law是否还依然奏效——OpenAI在2020年提出的Scaling Law是现今算力“军备竞赛”的基础。在资本市场中,包括英伟达在内的算力、电力股票暴跌,OpenAI估值模型遭摩根士丹利下调23%。在美国政策反应层面,DeepSeek的崛起冲击了美国政府对华芯片和人工智能限制政策,带来一系列监管政策上的连锁反应。

而形成这场冲击波的关键在于,中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在短短一个月内相继推出DeepSeek-V3和DeepSeek-R1两款大模型。2024年12月26日,其发布的开源模型DeepSeek-V3首次实现万亿参数下的轻量化部署。2025年1月20日,开源模型DeepSeek-R1通过动态专家系统架构,在保持千亿参数规模下将推理效率提升至行业标杆的3.2倍,同时以低至1/10的训练成本实现了与顶尖产品相媲美的性能。

根据Artificial Analysis排名,Deepseek在AI质量上排名第三,但其训练成本是目前最强AI大模型O1的九分之一。

根据DeepSeek技术报告,DeepSeek-V3模型的训练成本为557.6万美元,使用的是算力受限的英伟达H800 GPU集群。相比之下,Meta旗下Llama-3.1模型的训练成本超过6000万美元,而OpenAI的GPT-4o模型的训练成本为1亿美元,且使用的是性能更加优异的英伟达H100 GPU集群。此外,DeepSeek给出反馈的时长也大部分控制在5秒至35秒之间,通过算法轻量化、计算效率最大化、资源利用率优化,成功压缩了计算时间周期。

在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郑骁庆看来,DeepSeek在工程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降低训练和推理成本方面,但其中大多是基于业界已有的技术探索。比如键值缓存(Key-Value cache)管理对缓存数据进行压缩,另一个是混合专家模型(MoE),指在推理时只需使用模型的某个特定模块,而不需要所有模型的网络结构和参数都参与推理过程。此外,Deepseek还采用了FP8混合精度训练的技术手段。DeepSeek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很好地将这些能够降低技术和推理成本的技术整合起来,而非颠覆性的创新。

另有行业分析指出,在算力有限的背景下,DeepSeek实现了技术架构、数据策略、工程实践等关键突破,在超越ChatGPT、谷歌Gemini等全球顶尖科技巨头研发的模型产品同时,也击穿了行业三大定式,即打破“越强越贵”的成本魔咒,超越“性能-成本-速度”的不可能三角和走出“参数膨胀”陷阱。这将促使全球科技界重新思考AI大模型发展路径。

导致硅谷“烧钱”模式遭广泛质疑

在DeepSeek-R1模型引发的震荡中,美国科技股已经大跌,英伟达、Meta、谷歌和亚马逊的股价几乎无一例外地立即遭到砸盘。例如AI投资机构Menlo Ventures负责人Deedy对比谷歌Gemini和DeepSeek-R1后表示,DeepSeek-R1更便宜、上下文更长、推理性能更佳。低成本比肩o1模型,令硅谷的“烧钱”模式一时间遭到广泛质疑。

据瑞银(UBS)数据,去年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达到224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800亿美元,很大一部分将投入流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Meta计划2025年资本投入600-650亿美元,用于推动人工智能战略;微软承诺今年投入8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谷歌预计2025年将在资本支出方面投入750亿美元,同比激增逾42.7%;亚马逊计划将今年的资本支出增加至1000亿美元,大幅提升20.5%。

Futurum Group分析师Daniel Newman表示,“考虑到这些巨额开支,他们急需提高AI的收入回报,但当前发生的事情(DeepSeek)对美国而言是一个警钟… 目前,人工智能的资本支出实在太多,但消费却不足。”Lightning AI首席执行官William Falcon则称,如果DeepSeek模型被证明非常强大(看起来确实如此),而且价格非常便宜,那么未来很多公司将不再大规模使用OpenAI。而这一新进展“也使所有这些公司的估值受到质疑”。

通过显著提高数据质量和改进模型结构,DeepSeek展示了与众不同的高效训练途径,表明前沿AI能为可能不需要大量计算资源就能实现。摩根士丹利认为,“更大(的模型)不再等于更聪明”,通过巧妙的工程设计和高效的训练方法,高效利用资源可能比纯粹的计算能力更重要。这将激发一波创新浪潮,并促使各企业探索具有成本效益的AI开发和部署方法。

显然,在DeepSeek发布后,业界已把针对大模型计算成本的讨论上升为“关键话题”。

尽管质疑声开始此起彼伏,但美国科技巨头均表示将继续大规模投入AI设施。其中,META CEO扎克伯格表示,他仍然相信大力投资公司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会成为战略优势,现在就对基础设施和资本支出的走势做出判断可能还为时过早。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则认为,增加AI支出将有助于缓解限制公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能力的产能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变得更加高效和广泛可用,“我们将看到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此外,美国政府宣布投入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AI基础设施项目,也重申了对先进芯片需求的认可。

总体上,硅谷、华盛顿、华尔街等地因中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意外崛起而陷入不同程度混乱。许多分析师认为DeepSeek的成功动摇了推动美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核心信念,但也有不凡反驳称,许多担忧都是夸大其词。尽管DeepSeek代表人工智能效率的真正进步,但美国AI行业仍然具有关键优势,而且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迫切。

创新与效益或将增加芯片需求

众所周知,全球科技巨头乃至世界各地正掀起一场数据中心基建热潮,由此采购了英伟达不计其数的GPU芯片。但市场若对“高算力=高成本”的逻辑产生质疑,包括不依赖于价格高昂的芯片投入也能训练出强大AI模型,那么英伟达股价及增长难逃进一步回调的压力。

“过去算力决定AI发展似乎没有争议,但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DeepSeek揭露了AI的能力可能与算力多少并不完全直接关联。”Gartner分析师盛陵海表示,如果这一结论坐实,那就不需要那么多用于AI训练的加速卡了,英伟达的市场想象空间也会大幅缩水。

行业人士进一步称,短期内DeepSeek的技术突破直接冲击了英伟达的股价和垄断地位,但中长期双方可能形成“技术突破→应用扩展→算力反哺”的动态平衡,对英伟达的长远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硬件需求、软件生态的推动以及可能的竞争压力上。英伟达需加速技术创新并调整市场策略,而DeepSeek的持续发展将深度影响全球AI产业价值链分配。

不过,郑骁庆指出,DeepSeek的低成本大效能创新,并不会对英伟达的芯片采购量或出货量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在寻找有效的整合解决方案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研究与消融实验。而这些测试就非常依赖于芯片,以确定哪个方案是有效的以及哪些方案的整合是有效。

此外,DeepSeek的研究表明,很多中小企业都能用得起这样的大模型。尽管训练成本的下降可能会暂时减少对GPU的需求,但大模型变得更加经济,会使原本因为模型成本太高而不打算使用大模型的企业,加入到使用模型的行列,反而会增加对于芯片的需求。

摩根大通分析师表示,DeepSeek展示的成本效益和AI创新将带来对更高性能GPU的“强劲需求”。因此,英伟达在先进AI芯片领域的领导地位“应该能够让他们解锁新的用例”,同时博通、Marvell和美光等其他芯片公司也将在这一创新热潮中受益。恰如“杰文斯悖论”带来的影响,摩根大通预计,成本效率的提高“应该会加速”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带来更多消费,亚马逊、Alphabet和Meta等将在中期内继续加大资本支出。

另有分析称,DeepSeek的意外“攻城”并不代表英伟达的技术护城河已经瓦解,但投资者需观察其数据中心业务增速能否继续维持,尤其是季度环比增长是否还能保持强劲势头。重压之下,英伟达即将在2月26日发布的财报数据就显得格外关键,尤其是最重要的数据中心收入增幅。若这一核心引擎继续高速扩张,英伟达可能会摆脱质疑、重夺投资者青睐;若其数据中心业务出现显著放缓,则会加剧市场对“AI芯片是否已经见顶”的担忧。

4.芯片大厂财报汽车业务低迷,或将更加依赖中国市场

尽管在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下数据中心半导体市场蓬勃发展,但是汽车和工业半导体的需求却持续疲软。近日,意法半导体、恩智浦、英飞凌等公司财报相继发布,汽车业务均表现低迷,显示汽车半导体正陷入比预期更长的低迷期。相对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仍在普及。对各大全球汽车芯片厂商而言,中国市场将是未来的一个关键增长点。如何聚焦中国市场,融入本地化深耕,成为关键战略。

财报业绩下行 汽车需求低迷成主因

近日,全球主要汽车芯片厂商陆续发布财报,对未来业绩预期相对保守。2月6日,意法半导体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33.2亿美元,毛利率37.7%;全年营收132.7亿美元,同比下降23.2%,营业利润率12.6%。虽然个人电子产品营收增长,但工业和汽车产品收入下降,抵消了整体营收增长空间。意法半导体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表示,公司持续面临工业领域复苏延迟、库存调整,以及汽车领域增长放缓的情况,这些问题在欧洲地区尤为突出。意法半导体对2025年第一季度业务预测也不乐观,营收25.1亿美元,同比下降27.6%,环比下降24.4%。

2月4日,汽车芯片大厂英飞凌公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财季收入34.24亿欧元,同比下滑8%,环比下滑了13%,毛利率为39.2%。其中,英飞凌汽车部门的收入为19.19亿欧元,相比上一季下滑了11%。对于下滑原因,英飞凌认为主要是由于汽车(ATV)、绿色工业电源(GIP)、电力和传感器系统(PSS)和互联安全系统(CSS)这四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减弱。不过,英飞凌对2024财年的业绩相对乐观,将2025财年的收入由之前预测的“略有下降”提升至“持平或略有上升”。

2月3日,NXP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31.1亿美元,同比下降9%,毛利率为53.9%;全年营收126.1亿美元,同比下降5%,毛利率为56.4%。汽车业务收入占恩智浦营收的一半以上。2024年恩智浦汽车业务、工业与物联网业务收入分别同比下降4%、3%。

1月28日,德州仪器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球财报。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40.07亿美元,同比下滑2%,营业利润13.77亿美元,同比下滑10%;全年营收156.41亿美元,同比下滑12%,营业利润54.65亿美元,同比下滑25%。工业与汽车市场占德州仪器总营收的70%,但需求疲软,库存高企。

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是全球头部芯片厂商,产品则囊括汽车半导体、工业半导体等多类产品,第四季度或全年营收都出现同比下降,部分降幅达到百分比两位数。汽车业务下降是其中重要因素。

另有消息显示,在市场压力下,恩智浦正在准备裁员,或裁减全球员工人数约1600人,占公司全球员工总数的5%以下。意法半导体也考虑在法国和意大利工厂裁员至多6%。此外,汽车行业还面临美国特朗普政府未来的加税政策影响,这将给汽车半导体行业带来额外负担。给企业未来的运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长期看好中国市场潜力 将强化本地供应链

与国际市场相对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仍在普及,销售占比持续增加。在此情况下,未来汽车芯片厂商或将对中国市场更加倚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所需的半导体用量成倍增加。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也在持续攀升,手机车钥匙、智能泊车、辅助驾驶等几乎成为基本配置;20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5%,预计2025年将达到65%;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70%,预计2025年将达到76%‌。这些均对汽车智能芯片有着广泛需求。

德州仪器表示,从长期来看,汽车智能化发展势头不减,中国市场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迭代推动下,电动车销量高增长,自动驾驶技术持续渗透,2025 年需求端有望逐步复苏,带动汽车芯片市场走出低谷。

意法半导体也将加大汽车MCU投入。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 (MDRF) 汽车微控制器产品营销高级经理黄延球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中表示,意法半导体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汽车MCU的营收比2024年提高一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意法半导体将把STM32系列扩展到车用市场。STM32系列是意法半导体十分成功的一个产品系列,此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无线通信、物联网、工业控制等方面,未来将推向车用市场。

为了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汽车芯片大厂也纷纷加大在中国本地化的生产。去年11月,意法半导体宣布与华虹宏力联合推进40nm MCU的代工业务,以满足中国本地市场的需求、优化供应链。根据意法半导体中国区微控制器、数字 IC 与射频产品部 (MDRF)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及数字营销副总裁朱利安的介绍,意法半导体将为特定的STM32产品在中国建立端到端的制造链。华虹无锡厂将有一条专用生产线满足意法半导体的STM32需求。

英飞凌也表示,将部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的代工厂。同时在碳化硅衬底上,与天岳先进和天科合达达成了供货合作。德州仪器在成都建有封测基地,其在成都的第二座封装和测试厂也于2023 年实现全面投产。

德州仪器在财报中预计,汽车芯片市场可能迎来重要转折,随着库存调整接近尾声及市场需求逐步恢复,2025 年有望成为行业触底反弹的关键一年。

5.SIA:全球芯片市场2024年销售额首超6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6276亿美元,比2023年的5268亿美元增长了19.1%。此外,第四季度销售额为1709亿美元,比2023年同期增长了17.1%,比2024年第三季度增长3.0%。

2024年12月的全球销售额为570亿美元,比2024年11月下降了1.2%。

SI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Neuffer表示:“全球半导体市场在2024年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高的销售额年份,年销售额首次超过6000亿美元,预计2025年市场将实现两位数增长,行业的长期前景非常强劲。”

从地区来看,美洲(44.8%)、中国(18.3%)和除中国和日本以外的亚太/其他地区(12.5%)的年度销售额有所增长,而日本(-0.4%)和欧洲(-8.1%)的销售额有所下降。12月份的月度销售额在美洲增长了3.2%,但在除中国和日本以外的亚太/其他地区(-1.4%)、中国(-3.8%)、日本(-4.7%)和欧洲(-6.4%)有所下降。

SIA指出,随着全球半导体销售的增长,预计到2032年,美国国内芯片制造能力将增长三倍。

2024年,几个半导体产品细分市场表现突出。逻辑产品销售额在2024年达到2126亿美元,成为销售额最大的产品类别。内存产品在销售额方面位居第二,2024年增长了78.9%,总额达到1651亿美元。DRAM产品,销售额增长了82.6%,是2024年所有产品类别中百分比增长最大的。

6.特朗普:不认为DeepSeek会威胁国家安全

据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不认为中国聊天机器人DeepSeek是国家安全的威胁,并称这是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降低人工智能(AI)的成本。

在回答记者关于是否认为DeepSeek是国家安全的威胁的提问时,特朗普说,“不。这项技术正在发展。我认为我们会赢。我们所说人工智能将会便宜很多。”

他称这是非常好的发展,而不是坏事。

中国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1月20日发布新版本的聊天机器人R1,其以低成本及强大的AI推理能力撼动了美国主导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导致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市值缩水数千亿美元。

此后多国禁止或限制使用DeepSeek。1月29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Karoline Leavitt表示,美国官员正在研究中国爆款AI应用DeepSeek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的影响。意大利隐私监管机构(Garante)于2025年1月28日晚宣布,已向DeepSeek的中国公司发送了正式的信息请求,要求其说明如何处理用户数据。意大利隐私监管机构担心DeepSeek可能对意大利用户的数据隐私构成风险。此外,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要求DeepSeek公司就其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使用用户数据提交报告。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29日呼吁公民,在使用DeepSeek的人工智能模型时须谨慎。

对于多国禁止或限制使用DeepSeek的消息,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我注意到有关情况。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依法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从来没有也不会要求企业或个人以违法的形式采集或存储数据。中方一贯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的做法,同时中方也将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今日焦点#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